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湘教版新教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爱民 邹邵林

  摘 要:该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运用问题式教学方式,以水稻生产的时空差异为线索,从湖南成为“九州粮仓”到传统的“南稻北麦”格局的打破,传统水稻生产实现全程绿色生产且平均亩产创新高的真实情境中,整合农业区位因素;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实现思维进阶,理解党和国家新的发展理念,树立人地协调观;安排学生课前进行农村家庭经济收入调查,并学会整理数据,用图表呈现农业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新知,正确表达观点,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农业区位因素;地理核心素养;劳育教育
  一、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内容解读:课标要求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典型实例来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尝试构建知识框架。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农业活动数据、图表和地图。初步学会描述农业生产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解释不同农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增强劳动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选择和变化,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教材在“农业区位因素”这一框题下除三段正文外,还安排了一个探究、三段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教材能很好地贯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考虑湘潭县农村中学的学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生活感知,课堂教学选择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由易渐难,从常见且典型的农业活动场景切入,结合现代农业新特征,逐渐深入探索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的干预和促进,以探究式学习方法为抓手,提供鲜活有用的素材,为学习创设有活力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获取新知,提升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结合实例探究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不同时空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培养用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尝试收集有关农业活动的地理信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培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品质;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树立人地协调观念,激发学生振兴农村的责任担当。
  三、设计思路
  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基于知识生活化理念,立足湘教版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构,充分创设情境组织探究性学习。本节内容授课时间约在四月份,正是南方春耕生产进行时,课前安排学生在周末进行3~5户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绘制成直观的图像或表格在上课时展示,凸显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师课前用农村常见的劳动场景自制小视频作为新课导入,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感知,为农业区位的系统学习做好铺垫;提供充分但不多余的实例,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探究学习,对比分析水稻种植的时空差异,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区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务实求真,及時交流分享成果,在思维碰撞中整合观点,通过结构式板书构建知识框架。通过学习掌握分析产业区位的思想和方法,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布局农业生产,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1(用农村常见的劳动场景制作的小视频)。
  自主学习:结合视频1,尝试从生产对象和生产过程两个角度定义农业生产。
  小结: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学以致用:从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及数额分析统计图表(课前学生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格、柱状图、饼状图、扇形图等均可)中判断哪些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与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格,激活学习新知的动力。
  【探究活动一】
  [情境1]
  材料一:早在唐代湖南已成为“九州粮仓”。湖南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展示2018年湖南省和全国的水稻播种面积分别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示意图[2]。
  材料二:洞庭湖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湖南土壤类型多样,其中水稻土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6.5%。图1为湖南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三:湖南地形复杂,地表结构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展示湖南省地形图和耕地构成图[2]。
  材料四:水稻生长习性,见教材P60。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试分析湖南早在唐代就已成为“九州粮仓”的优势条件(提示: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水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湖南省的与全国的比重有何差异?试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小结: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如农作物的种类、熟制、产量、栽培方法等。我国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格局就是受东西部、南北方降水量差异影响所形成。土壤是农作物的物质基础,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力。洞庭湖区平原面积广阔,深厚的冲积土壤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水稻单产高,明代就盛传“湖广熟、天下足”。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如湖南水稻种植面积不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湖南地形复杂,山区比重大。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组织合作探究学习,联系生活理解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怀和建设家园的担当。
  【探究活动二】
  [情境2]   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在已打破了传统的“南稻北麦”格局,展示水稻分布范围变迁图(图略)。三江平原抗旱除涝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以水田为主的江南水鄉模式。其中建三江水稻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的67%,现有耕地1 00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73万亩,正所谓“亘古北大荒,中华大粮仓”。
  合作探究: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读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图(图略),试说明建三江获“中国绿色米都”美誉的理由(2014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测试)。
  小结:环境质量优良,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建三江“中国绿色米都”正在大踏步向前发展。
  自主学习:结合视频2(建三江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和机械化生产场景),说出农业技术因素包括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小结:传统农业是一种靠天吃饭的产业。我国季风气候区旱涝频繁,春秋季节寒潮易形成冻害。农村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推进农业的专业化进程。通过农业生产技术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技术,改良水肥控制,提高病虫害防治,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信息技术平台、3S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农业的融合,推进农业生产高效利用资源。精准农业助推节本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创设典型案例情境,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掌握科学技术因素,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自由交流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各方面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逐渐完善农业区位体系。
  【探究活动三】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水稻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为解决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1964年湖南安江农校的师生在袁隆平教授的发动和带领下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团队攻克了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不仅让14亿中国同胞能稳稳的端自己的碗、吃自己的饭,也为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成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袁隆平教授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
  材料二: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人们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十几亿人口,但也付出了极大代价,耕地数量减少、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加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而实行轮作休耕制度,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湖南是轮作休耕试点的省份之一。
  1.分析材料一、二,结合课前农村家庭收入来源调查,说说农业还受哪些区位因素影响。
  2.湖南试点实施轮作休耕有何意义?
  小结: 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建国初期贫弱的中国缺衣少食,国家鼓励研发粮食高产技术来解决庞大人口的温饱问题。政策从宏观上调控了农业生产规模,轮作休耕的试点是在目前我国粮食自给有余,农业生态亟待保护形势下的农业新政策。
  设计意图:进一步挖掘学生生活可及的农业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过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优质稻、有机稻的生产拥有广阔市场。
  材料三:袁隆平教授团队主持承担的“十三五”国家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湖南双季稻周年绿色优质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有了新进展:项目技术实现了水稻安全、优质、丰产和高效的全程绿色生产。2019年,双季稻合计均亩产1 365公斤,创下了我国双季稻产量新高。
  讲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离不开科技的引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进一步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激发学生努力进取,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板书】结合教学内容分步板书(图2)。
  合作讨论:完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P59活动。
  【课堂总结】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农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合理布局和调整,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导向深入贯彻到农业生产中,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提纲挈领地归纳农业区位因素,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征,区位因素也是发展变化的,多因素综合影响农业生产,但各因素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帮助学生理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地方文化常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7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