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旭刚

  摘要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机制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但仍面临着产教脱节、供需错位、资源错配等现实困境。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方法。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剖析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生态系统结构,把握“产”“教”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和系统运行规律,基于教育生态系统演进和发展规律,可以从主体维度、环境维度、结构维度、机制维度四个方面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进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8-0059-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指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人才支撑,促进农业农村与职业教育事业同步发展。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贡献最为直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优先考虑的时代命题和政策诉求。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产教脱节、供需错位。因此,在乡村振兴、产教融合新形势下,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产教融合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产与教的基本运行规律、相互作用机理及融合发展路径,进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生态圈,以期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一、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理论阐释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将教育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旨在探讨最优化的教育生态环境、结构、功能及其实现条件。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一办学现象,契合了教育生态学所强调的教育生态系统论及系统的动态平衡、结构与功能适配、协同进化与环境适应、自组织与自组织发展机制等理论。
  (一)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生态系统与动态平衡理论
  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如果把整个经济社会看做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就是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教育与这个社会经济环境中的有关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联动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依存、作用与适应等相互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系统的动态平衡。系统平衡性维系系统稳定性,进而促进系统发展。但系统平衡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这取决于系统内外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状况以及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当输入与输出值不在“生态阈限值”内时,將导致系统失衡或崩溃。为恢复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教育系统就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现状调整优化内部结构与功能,以满足社会需求,再将新的信息反馈给社会,以保持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动态稳定。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系统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当农村职业教育的积弊导致其不再适应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时,则必然导致产教脱节、系统失衡。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基于乡村振兴需求端,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恢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系统生态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进而实现自身与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与环境适应原理
  协同进化是生态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在长期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过程中的共同进化和演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化机制,这种进化机制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进化机制的生成需要在系统中营造有利于各物种相互“联系”与“共生”的生态环境。生物进化原理表明,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系统在其融合发展实践中,要全面分析各种生态环境因素(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变化)与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进而创设有利于两者协同进化、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机制。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产与教的互动形成一个系统(或者环境),对双方结合而言可以是内部环境,但是对于其中的—方来说,另一方则为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会给对方造成影响。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融合处于一种良性的、和谐的、共生的状态。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任何—方的利益相关者,只有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激发催生出自身和系统动力。目前,一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问题等也印证了产教融合缺乏适宜的生态环境,需要营造一种和谐、共生、共赢的生态环境和长效机制,避免利益主体局限于追求符合自身短期利益的狭隘目标,促进利益各方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适配原理
  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体系内部的教阶结构与功能对应、统一。教育体系内部的教阶结构谱系体现着不同的教育层次,也反映了教育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教育演进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内合理的结构配置对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发展和系统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决定了教育适应和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变革的能力。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通过优化排列组合,可以有效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同时,生态学及其生物多样性理论揭示,生物多样性是促进系统稳定与发展、功能与作用发挥的必要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农村职业教育本身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其系统结构配置状况是否完善、多元制约着其自身发展和服务农村经济社会的功能。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要遵循教育生态系统演化和发展规律,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聚焦产教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个“靶心”,从供给侧入手,调整优化自身结构,构建层次齐全、类型多样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办学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以及模式结构等多样化发展,使之与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更加适配。这既是乡村振兴对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   (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与自组织发展机制
  生态系统的发展取决于系统的自组织发展能力。“自组织”是事物或系统自我组织起来实现有序化的过程和构成方式。南非学者保罗,西利亚斯认为:“自组织是复杂系统的一种能力,它使得系统可以自发地、适应性地发展或改变其内部结构,以更好地应付或处理它们的环境。”可见,自组织是复杂事物或系统的一种自我进化机制或能力,是事物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进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并通过这一方式实现自身的生存策略选择以及系统内部结构的自我组织和自我优化。这种自组织发展机制和能力存在于每一个生态系统之中,推动着生态系统不断自我进化演进,而系统的不断完善也会进一步激发出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发展活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长期融合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具有自组织特性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实践中,要把握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与自组织发展规律,通过深化产教协同体制机制创新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产教融合相关利益方和各类资源要素组合起来,构建产教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形成源自产教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组织发展机制和能力,进而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生态系统结构剖析
  按照教育生态学理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以生态系统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有机整体,系统内主体多元、结构多维、环境多变、机制多样。
  (一)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系统的生态主体是多元互动、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从宏观上看,其产教融合系统的生态主体是政、校、企、行等利益相关方,是一个角色定位各异、利益诉求多元的生命共同体。从政府层面看,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应是主要供给者,在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导性和公益性作用,履行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服务、监督等职责,为其他主体在产教融合工作中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并做好实践指导工作,做好其他主体活动公益性取向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主导性和公益性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了其他主体行为活动的履行和实现。从涉农职业学校层面看,作为教育主体,涉农职业学校在产教融合发展中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乡村振兴人才。农村职业学校通过农科教相结合、产服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实习基地共建模式、人才储备交流模式等形式深度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参与行业企业发展、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只有农村职业学校创造的人才、科技、文化、服务等“产品”在社会中“畅销”起来,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从企业行业层面看,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职业教育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主要扮演着“举办者、投资者、消费者、服务者、合作者”等角色,所有这些角色的选取虽然在动机上并不一定基于公益,却实现了一定的公益性效果。作为举办者和投资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投资办学的压力;作为消费者,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机会,维护了社会稳定;作为服务者,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信息,推动着职业教育改革;作为合作者,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师资交流与培训等,促进了农業科技发展进步和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等。同时,作为非政府主体和经济领域的代表,行业协会掌握着行业内企业最全面的信息,是协调产教各方关系、促进产教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总之,政校企行四方功能、定位、作用尽管各不相同,但围绕产教融合目标,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业的监督指导、校企的高效合作必须是有机统一的。
  (二)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系统的生态结构是形态多样、功能齐全的综合体系架构
  从结构维度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系统的生态结构主要指体系内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产业间的联系方式和适应关系,并由此形成相对平衡稳定、协调发展的系统状态。这种联系和适应关系从结构维度上看,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功能结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文化、教育、科技等全面的振兴,这对传统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要素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二是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匹配。要实现农业产业兴旺,迫切需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培育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构建乡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打造精准服务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涉农专业集群,助推—二三产业融合,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三是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各类涉农人才类型层次需求相契合。乡村振兴既要培养造就—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未来的涉农职业教育不再只有单一的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有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化的能力结构。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乡村人才结构与类型、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系统的生态环境是要素多维、动态多变的多维环境体系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系统内环境和系统外环境。系统内环境主要指教育内部环境因素;系统外环境主要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环境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因子对教育生态系统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着教育自身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就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环境而言,其组织生态环境是指组织实施产教融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对于系统运行发挥着引导、控制和制约作用;制度环境指政府对产教融合发展的制度支持,主要包括政府层面支持产教融合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政策文件等;文化环境指与产教融合相关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的集合,其影响着产教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范式,从而影响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定与实践行为。总体来说,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农村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发展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诸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涉农政策制度变化、社会文化认知等外部环境诸因素会对农村职业教育产生外围影响;另—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服务定位、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等内部环境因素会对其产生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因此,从组织维度、制度维度、文化维度三个方面研究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对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及其服务乡村振兴尤为重要、迫切。   (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系统的生态运行机制是内外联动、多元管控的现代治理体系
  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内部的自律机制和外部的他律机制,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于生态主体行为,对有效促使集体行动,实现集体理性,缓和系统矛盾,促进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意义重大,是生态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就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生态系统运行机制而言,他律机制主要是指引导、推动、调节系统中各主体、各要素正常运转,以实现产教协同发展目标的功能体系、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产教融合实施各方行为的外部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包含利益相关方、责任、利益和行动逻辑结构。其贯穿于产教融合的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而自律机制主要是指统一、规范、约束产教融合系统内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观、理念、行动及其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维护集体公共利益,维护系统运作秩序,提高融合效率、效益。同时,健全的运行机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增强内在发展活力和对外应变能力,可以使产教融合活动协调、有序、灵活、高效运行。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需要通过权利的划分、责任的明确、利益的调整,将生态系统内部各多元主体的责、权、利有机统一起来,这就涉及到决策体系、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内部调控体系的深入调整,需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以保障系统良性、健康运行。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
  综上所述,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是一个由多主体、多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一办学机制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教育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紧紧围绕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需求,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生态圈,以实现产教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自身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
  (一)主体维度:遵循生态位规律,打造政、校、企、行“四方共生”产教融合生命共同体
  生态学原理揭示了生态群体中的每一个生态个体都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位。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需要系统中各生态个体在各自生态位上各司其职、高效协作。因此,在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要针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主体在功能和作用发挥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失位、缺位等现象,牢固生态和谐发展理念,强化多元主体的教育生态意识,明确各自生态位,进而提高合作效度。首先,要强化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统筹主导地位。作为产教融合战略的主导方、设计方和管理方,各级政府首先要强化生态理念、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将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教育改革上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同步规划产业和教育资源布局。宏观决策和通盘规划涉农产教深度融合重大项目,明确项目合作是信誉型、契约型还是法人型运作,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统筹投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监督评估等事项。统筹产教资源规划,完善教育资源布局。优化涉农教育资源配置、疏通体制机制障碍、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加强政策制度供给等,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融入农村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各环节,贯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过程,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其次,明确农村职业学校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积极主体地位。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但当前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将学生对口升学、发展非农专业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生态位错乱、生态环境的平衡机制被破坏。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各类乡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诉求下,其使命和责任就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从供给侧的视角推进产教融合,全方位、全要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来优化办学定位、确定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链、人才链,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转型和乡村产业振兴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再次,突出企业行业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地位。《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其核心内容是让行业企业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因此,企业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要切实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条件优势参与举办农村职业教育、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积极参与并切实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二)结构维度:优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类型、层次、功能“三维衔接”产教融合体系结构
  生态学认为,协同一致的系统结构是生态系统实现与维持生态平衡的载体。从结构维度看,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资源布局不平衡、结构与功能不协调、专业与产业不适应、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突出问题。因此,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强化问题导向,以产教融合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服务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内在要求,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结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将农村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坚持规模质量并重、普职比大体相当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发展原则,着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质量。同时,要以大职教观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优化城乡间、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布局。按區域、行业和类型等对现有县域职业学校进行整合或重组,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农村职业学校差异化、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避免涉农职业教育资源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推进引企入教、引资入校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大民办职业学校扶持力度,探索涉农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改革等,通过完善市场化“引入”机制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改善涉农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不足。二要匹配乡村产业振兴多元需求,健全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形态、多层次、复合型产业体系,这就需要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涉农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要以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突破口,完善人才培养纵向体系,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和职教、普教和成教“三教”融通壁垒,构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三要对接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多样要求,优化涉农人才培养结构。新型乡村人才不再是传统单一的掌握种植、养殖、捕捞、加工等技能的人才,而要具有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化的能力结构。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要顺应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融合化的特点,根据各类新型乡村人才类型与结构、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强化大类专业的通用性技术课程,适当增加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政策、信息、金融、财税、保险、加工、营销、流通等课程,进而打造—支能够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乡村人才。四要对接乡村全面振兴多维需求,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功能结构。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而是乡村的全面振兴。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要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要素需求,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方面,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切实做好涉农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资格认证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和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拓展服务“三农”领域。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积极融入农业产业园区、涉农职业集团(联盟)、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等,承接好新型农业实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新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与指导新使命及智慧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任务。推进“互联网+教育”办学模式和“送教下乡”教学模式改革,构建集涉农职业技术培训、惠农政策信息发布、农产品市场营销等一体化的“互联网+”职业培训与信息服务平台,满足农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发挥好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化宣教阵地等优势,通过校村共建、法律法规宣讲、送文化下乡、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参与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农民对自身在乡村振兴中主体地位的认识,促进农村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环境维度:着力生态组织创新,构建制度、文化、价值观“三位一体”产教融合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影响产教融合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发展效益的最重要环境变量,对产教融合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环境,一要推进产教融合组织创新,在宏观层面,要针对农村职业教育“产”“教”统筹缺乏和“两张皮”现象,整合教育、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经信、农业农村、扶贫办等部门职能,组建产教融合管委会,专门负责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事宜,改变当前涉农权力要素、政策要素和资源要素条块分割、统筹乏力的现状,防止资源内耗、稀释,提高产教融合效能。在中观层面,要加强各类涉农职教集团或联盟组织建设,走高质量集团化办学之路。以“产业链、师资链、人才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纽带,促进政、校、企、行交流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的办学生态,打造协同发展共同体;在微观层面,农村职业院校要发挥自身专业、人才、资源、科技等优势,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平台,成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面向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退伍复转军人、新型职业农民,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项目,开展特色产业、经营管理等培训,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二要完善产教融合制度生态环境。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所追求的是生态整体效益的提高。对产教融合的实施各方,需要通过制度规范组织行为。当前,国家层面应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堵点,尽快修订出台《职业教育法》《产教融合促进条例》等,针对制约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和影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责权利等关键性问题制定明晰、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要在国家宏观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地推进地方立法,研制切合实际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同时,加强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行业、领域、部门和要素,需要加强有关产教融合运行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产教融合实施各类主体统一步调、协同发力,进而提高实施效能。三要加强产教融合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产教融合是组织形态的融合,更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关键是价值观的认同。产教融合是一个多元主体协作、价值诉求多元、关系形态多样的联合体,系统内部内力和社会环境外力交互错综复杂,只有各支力向心一致,才能聚合产生强大合力和效应。在其生态关系构成中,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四方的文化诉求虽然各有差异,功能责任各有不同,但缺一不可,只有在文化、价值和理念上形成高度认同和统一,产教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水乳交融。因此,在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中,要高度重视组织生态文化建设,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文化为主旨,将农耕文化、行业或企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产教融合实践,打造集教育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或企业文化等于一体文化共同体。
  (四)机制维度:激发生态系统活力,构建联动、考核、奖惩“三环相扣”产教融合良性运行机制
  构建有效的联动机制是激发产教融合生态主体活力、保障生态系统高效运行、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目标的关键要素。一要建立产教融合协调联动机制。国务院已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也要尽快建立相应制度,形成相关涉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实现教育、人才、科技、产业要素相互融合、政策相互协同,真正将农村职业教育优先发展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領域,形成支撑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同时,农业职业学校要按照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要求,深化市场化、多元化办学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内部治理结构,畅通与市场要素、行业企业衔接机制。通过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科学化的议事决策机制和“产、学、研、用”协同互动例会制度,促进学校与产业、企业、行业需求同步改革、及时衔接和良性互动。二要构建产教融合考核评价机制。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或委托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制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和督导,及时公布相关评估结果,并将监测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奖补资金、税费减免、项目安排、评先评优、干部选拔等的重要依据。三要健全产教融合激励约束机制。对产教深度融合实施效果好的生产企业、职业院校、研究院所、当地社区和行业组织及个人颁发荣誉称号、予以物质奖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完善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成本补偿机制。对涉农产教融合项目,在规划引导、供地保障、立项审批、金融信贷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设立涉农产教融合专项引导基金,对涉农产教融合项目在基础建设、设备购置、技能培训等全过程予以补助。允许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将土地、校舍、设备等用于涉农产教融合项目,以有效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对违反产教融合相关法律、规定、政策的生产企业、职业院校、研究院所、当地社区和行业组织依法依规进行间责处罚,通过建立常态化的监管、考核和问责机制倒逼责任落实,反馈和修正不足,引导和规范产教融合发展。
  产教融合体现了新时期农村社会经济转变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农村职业教育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产教融合的成效取决于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应遵循教育生态学的规律和要求,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真正把产教融合的理念和政策落实到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各环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1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