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晓婷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因为动手操作实践强,深受小学生们的喜爱。但也因为这个特点,使得构建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成了许多任课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活;故事;情境;任务;氛围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中小学正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注重动手操作和实践,深受小学生们的喜欢。但信息课上多是软件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抽象记忆和有意注意正逐步发展但还不稳定,面对着抽象费解的计算机术语和繁多复杂的软件操作步骤,只要稍一走神,在自主操作练习时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注意力,成了信息技术课堂成效的关键。下面笔者将结合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8课《拼图形,比创意》这一课,以实例说明在构建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 取材学生生活,创设真切故事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很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对小学生来说,故事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轻而易举地能从故事情境中,產生真切感和代入感,产生仿佛置身于情境中的错觉。这时,本就生性好动的他们,不由地产生动手操作的迫切冲动,而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操作任务刚好可以满足他们此时的操作需要。
  但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对故事有着明显不同的喜好,因而在故事情境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倾向。比如,本课的学生是小学四年段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生性率真,乐于助人,因此笔者认为,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加工设计成故事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共鸣产生代入感,还能让后续的任务更自然地承载知识点。
  例如《拼图形,比创意》这一课的知识点是自选图形的插入与调整、组合等操作。对此,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公园作为故事背景,拼接自选图形组合成公园作为整堂课的大任务支架,设计“绘制斑马线”情节融入知识点——自选图形的插入与调整、组合,最后再设计“绘制红绿灯”情节作为基础任务和“为公园添新意”情节作为提高任务。
  二、 活用信息技术,打造生动故事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更深入地融入故事情境中,教师在导入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时就形成深刻难忘的第一印象。笔者认为,运用ppt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最为简单有效。在本课中,笔者综合使用图片、文字、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运用自定义动画效果实现各媒体间的交互,实现最快速度、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深陷情境。
  如在导入部分,笔者精心设计图画内容,运用儿童化语言向学生仔细描绘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东东和梅梅哼着歌儿跑出去玩了。走着走着,他们发现了一个新建的公园,漂亮极了,很想进去看看,可是大门怎么紧紧关着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呀?按捺不住好奇心的他们找到了公园负责人,负责人叹了口气说:“喏,这就是这座公园的设计图纸,还没设计完成呢,可是联系不上设计师了,所以公园还没完全建好,不能对外开放”。东东和梅梅觉得可惜极了,他们很希望这么漂亮的公园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可是设计图纸是使用word软件设计的,他们才上三年级,不会使用word软件,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笔者一说完,学生们立即表示愿意帮忙,个个都是兴奋至极,恨不得马上就开始动手操作,学习兴趣瞬间高涨。
  再比如知识新授部分,这是课堂的关键部分,但受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弱这一因素制约,学生的学习激情容易随着课堂进度上时间的消磨慢慢褪去。对此,笔者认为,应舍弃固有的教师口述任务要求这样的模式,变换方式让学生重新走进故事之中。在本课中,笔者是这样考虑的,既然导入部分是教师看图说话用第三者的方式描述故事,转述东东和梅梅的请求,那么在知识讲授和任务设计上,转换成东东和梅梅直接对学生说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还能让学生觉得更加亲近贴切。因此,笔者提前把三个任务的内容要求以东东和梅梅的口吻分别制作录音文件,再运用自定义动画和触发器功能,制作出东东和梅梅当场向学生口头求助的逼真效果。虽然只是简单地转换任务呈现方式,但实践证明,这样的第一二人称的对话形式,能让故事中的主角——东东和梅梅变得鲜活生动,在学生看来,就好像东东和梅梅来到了课堂上寻求他们的帮助。在这样的感官刺激下,学生的学习激情只增不减,并在成功帮助东东和梅梅的喜悦中直至巅峰。
  三、 精设学习任务,发展学生自学能力
  当前,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刚好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因此使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是很多教师的首选。众所周知,此法最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笔者认为,在设计任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精设课堂任务,最好是由简到难,并根据学情和时间安排调整教学方法,兼顾发展学生的自主尝试能力和把握课堂时间进度之间的平衡。
  在本课的“改造公园”的故事情境下,笔者深度挖掘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不破坏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前提下,不断斟酌各个任务的知识点容量,努力在各个任务操作时间和学生的接收能力,以及电脑教室广播系统状态切换次数最少化这三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通过笔者不断地尝试调整后,最终的任务设计如下(以下小任务指的是在教师控制学生机的情况下,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其余的任务为教师释放控制,学生自主完成):
  [教学实录]教师转述:负责人说了,要想改造公园,必须先学会拼图本领,因为这份公园设计图就是使用word软件中的神奇百宝箱——自选图形拼出来的。
  任务1:找找神奇百宝箱——自选图形在哪里。   [教学实录]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东东和梅梅站在公园门口看着对面马路车流不息),教师旁白:东东和梅梅看着公园前面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眉头深锁,着急极了:“公园对面的人走哪里才能安全通过马路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添加斑马线。
  任务2:自学课本内容,小组合作交流,尝试插入自选图形中的矩形后根据马路实况灵活调整,画出一条斑马线。(大胆试试吧:想一想,试一试,如何快速画出多条斑马线?)
  组内合作探究,尝试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组内合作探究的开展。
  请“小老师”上台操作,绘制一条斑马线。随后教师抛出问题:如何快速绘制多条斑马线。引导学生想到旧知识复制粘贴,板书强调“旧知识迁移应用”这一学习方法,加深学生迁移的意识。
  小任务:复制斑马线。
  [教学实录]在复制粘贴完斑马线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斑马线与马路不平行,请“小老师”上台操作旋转斑马线,根据“小老师”操作情况,预设以下两种情况:
  预设情况一:“小老师”一条一条旋转斑马线,教师提出要求:一条一条调整实在费时,有没有一次搞定的方法?
  如果学生没能答出,则由教师提出组合操作。
  预设情况二:“小老师”使用上档键加选的方法选中所有斑马线后再进行旋转,教师适时点评学生的熟练操作,并在制造取消全选所有斑马线的情况下,要求“小老师”微调斑马线的位置,在学生感受到上档键加选的烦琐后,发出感叹:“如果老师手中有一条绳子就好了,我就把所有的斑马线都绑起来,这样子下次选择一次就能一起旋转或者移动位置了”。之后自然引出组合,组合就是有着捆绑功能的一条绳子。
  小任务:先组合斑马线再旋转。
  [教学实录]教师选中斑马线,让学生观察处于选择状态的斑马线上有几种点。随后逐一尝试拖动各种颜色的点,让学生观察并小结各种颜色点的作用。
  小任务:探究自选图形上白点、绿点和黄点三种颜色点的作用。
  [教学实录]多媒体课件呈现加了斑马线的公园门口图片,东东说:“有了斑马线,行人们走斑马线那就安全多了,但是怎么告诉行人该什么时间过马路才安全呢”?
  学生提出办法:添加红绿灯。
  [教学实录]多媒体课件呈现公园内景图片,梅梅说:“现在公园里面还比较空旷,怎样能让公园更漂亮”?
  引导学生回想所见过公园内的景物,说一说可以在公园内增添些什么。
  任务3:
  基础任务:绘制红绿灯。
  拓展任务:综合运用本节课知识,使用自选图形为公园添加新意(垃圾桶、路灯、长凳等)。
  四、 营造轻松氛围,消除学生课堂压力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应注重营造一个轻松的課堂氛围,消除小学生对于任务的紧张感。笔者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激情,抑扬顿挫。特别是描述情境时,语言应生动,多采用儿童化语言,学生感受会越真切,越真切越入境。如在本课导入中,笔者看图说话,使用儿童化语言向学生描述故事情境。
  其次,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课上,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状态及时点评,不论是学生回答反馈,还是学生上台操作,抑或是学生操作时,不管对错,少批评最好是不批评,运用正面管教语言,多用鼓励性语言描述学生的过程性行为。实践说明,常常受到过程性鼓励的学生更具有挑战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
  再者,信息技术课堂上术语很多,教师在描述时要注重其准确性和规范性;最后,在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新知识中,这些引导式的语言应该精心设计,达到精简有效。
  综上所述,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使用故事吸引孩子产生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情节中完成相应操作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主动学习的快乐课堂;对教师来说是主导学习的有效课堂;对师生来说,是思维碰撞的互动课堂。在笔者看来,能让学生课上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课下还能兴致勃勃跑过来交流课上的任务内容,这就是高效课堂。今后,笔者还会继续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探索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晓东.信息技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43.
  [2]马海清.兴趣教学,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J].科学中国人,2015(1):275-276.
  [3]李明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间应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9):211.
  [4]陈三林.锤炼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言[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71.
  作者简介:
  林晓婷,福建省漳州市,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滨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5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