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我校森林资源保护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定位,在《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课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实现我校森林资源保护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105-02
  《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是森林资源保护专业核心能力课,担负着培养具有植物害虫防治基础知识,具备植物害虫识别与调查、植物害虫预警与防治能力的森林保护技术人员,在保护森林植物健康成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林业基层、森林公园、园林绿化单位培养从事森林植物、园林绿化植物的虫害防治、植物检疫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该课程是森林资源保护专业核心工种证书“有害生物防治员”对应的课程,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该工种资格证书,同时也是其他可选工种——营林实验工、森林管护工等工种对应课程。
  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够、动手能力差、试验实践教学多等特点,作者近年对《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及实际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科学追求的信心和热情,对日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是专业核心能力课,分两学期完成,共128学时。该课程的教学由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实习三个部分共同组成,涉及内容较广,包括植物害虫标本采集、植物害虫标本制作、植物害虫识别、植物害虫调查、地下害虫防治、蛀干害虫防治、吸汁害虫防治、食叶害虫防治、种实害虫防治等,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但传统的教学“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针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借鉴国内一些高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的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与探索[1-5]。
  二、课程教改的主要内容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践行森林资源保护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删减一些相对繁复的内容,保留了昆虫的玻片标本制作、昆虫生物绘图、昆虫的调查方法等经典内容;增强了昆虫识别、害虫防治等部分内容,即除了开设必要的验证性试验外,将标本带到课堂,边讲边让学生观察所讲昆虫的结构和特征,学生边听边看,加深对昆虫的认识。在害虫防治部分,除教师讲解、视频演示防治害虫的原理、方法外,所有的防治试验都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操作,向学生示范防治的规范动作。教师观察学生的整个防治过程,请不会防治或者防治动作不规范的同学进行演示,让其他同学纠正。之后,再让防治动作规范的同学进行示范。通过防治现场教师示范、学生间相互示范与学习,能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设定教学场景,运用蓝墨云班课对各知识点进行任务派发。学生在APP上学习各知识点,进行测验并提交测验结果反馈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课堂教学重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操作演示、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讲解、补充,让学生再次巩固各知识点,理解疑难点。最后,将测验结果较差学生的结果返回,让其再次到APP上进行测验,了解其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多种教学手段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改革考核方式,改进成绩评定方法。由于该课程是两学期,第一学期是昆虫的识别,重在昆虫基本知识的掌握、昆虫种类的识别,故以实践技能(识别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考察;第二学期是昆虫的防治,重在让学生掌握各类昆虫的生物学习性,并根据其习性选择合适的防治方式及药剂,所以选定的考核方式为考试,考核体系包括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实验实训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同时,每学期末还有一周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实行独立考核,实习成绩由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实习报告两部分组成:实习表现占实习成绩的60%,实习报告占40%。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差五级制进行评定。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经过近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我们知道学生的自觉度是有限的,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督促学生学习,而这个“督促”肯定得讲究方式方法。一味地布置作业交作业本不仅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还会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看法,甚至对人生的怀疑。鉴于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善于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等特点,我们利用手机客户端、蓝墨云班课APP等信息化手段,课前给学生派发学习任务单,学习后在APP上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测验,学生学习和测验结果在APP教师客户端反映,教师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后有的放矢地进行疑难点补充。这样一来,课堂上任务量减少,学生学起来轻松,更利于准确掌握各知识点。
  2.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课程中,我们将各节课所要讲的如昆虫体躯构造、昆虫分类特征等内容对应的昆虫标本带到教室,授课时以实物进行演示,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学习记忆深刻,增强后期昆虫的识别能力。在讲解害虫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时,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观察识别,在真实的环境中接触害虫,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教学工作也变得十分轻松愉快。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课程中,以任务学习为驱动,依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派发学习任务单。课前,学生根据任务单完成相应的知识学习和标本采集与鉴定等,并通过APP上传学习结果。课中,小组间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并互评,教师对疑难知识点进行补充,从而能掌握、巩固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讨论过程中进行了“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植物害虫防治环节,通过现场教学、教师示范、学生间相互示范与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严格执行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防治害虫工作过程的安全生产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善于沟通的社会能力。
  四、小结
  《植物害蟲识别与防治》课程是根据森林资源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林业行业对森林保护技术人才方面要求,通过到生产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研讨,对应各工作岗位(有害生物防治员、森林管护工、营林实验工、园林植物保护工)核心能力确定本课程目标。其目标是培养森林资源保护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本课程知识点繁复、调查防治技术多样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针对保护森林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植物害虫识别与防治》课程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创新与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长仲,王国利.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0,(4):477-479.
  [2]纪明山,王洪平,方红,等.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11):65-66.
  [3]韦绥概.改革普通昆虫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S1):229-230.
  [4]陆秀君,何运转,董建瑧,等.普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3):71-73.
  [5]严善春,迟德福.昆虫学多媒体教学的必然性和教学效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09-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