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让促学,让学习真实发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曼曼
【摘 要】“让学”,是“引思”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梳理清楚“让学”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位”给学生。要关注预习、质疑、感悟、探究、评价,真实、深入、灵活地调控教学过程,把获得知识、提升素养的方法“让路”给学生。
【关键词】让学;语文课堂;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7-0013-02
【作者简介】孙曼曼,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江苏盐城,224002)副校长,高级教师,盐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一、厘清“让学”关系
“让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理念,应当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预案、调控教学过程的指南。厘清“让学”关系,应关注以下方面:
1.角色定位。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课标中有明确界定,各类文章也有诸多论述。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有时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关系,会不自觉地偏离甚至错位。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自己退居“幕后”,甘当他们成长的“阶梯”。
2.视角关怀。正确处理全体与个体的关系。“让学”给生,既需要面向全体制定班级整体教学方案,合理安排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研讨等教学环节;也需要结合班情、学情等因素分层实施,因材施教。尤其是要充分关怀那些基础薄弱、能力欠缺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寻适合的方法,让他们都能在愤悱、顿悟、建构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切不可“随波逐流”。
3.系统认识。“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体,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学习,切不可将它们简单分割。“让”是为了更好地“引”。“让学”,重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会经历思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从而达到“引思”所指向的教学目标。
二、关注“让学”内容
“让学”,也是一种操作策略。从哪些方面“让”?就语文学科而言,笔者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学习内容:
1.常态预习。预习,是常常被忽视的学习环节。要知道,学习并非零起点,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搜集资料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提前去做。起初,可以根据不同年段、不同体裁课文要求设计“预习单”。比如,低中年段侧重于字词教学,可以设计“我关注的生字是 ,提醒大家注意它的 (结构或关键笔画)”。中高年段侧重于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三上《司马光》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六上《桥》可以让学生“试着根据环境、人物、主要情节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懂得着重从哪些方面入手,形成“预习”概念,掌握预习方法,进而养成习惯,成为常态。在预习环节,以“预习单”为载体让学生“先学”,可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角色,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与独特性,从而释放出学习潜能。
2.自主质疑。质疑,是“让学”的显著标志。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更能驱动学生深入探究。好的问题往往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质疑点”,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梳理问题,从而增强质疑的敏感度与有效性。比如,学习《司马光》一课,可以让学生去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对比中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再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四上《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让学生就题目质疑“你对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知欲望。
3.个性感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个性阅读中亲自体验、亲历感悟,这样交流才会有碰撞,情感才会有共鸣。当然,个性阅读需要有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落实到位。比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篇课文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范例告诉学生:“在读书时,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所疑、所思、所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正如老师所示的图片,左边是阅读内容,右边空白处就是自己的疑惑、收获等。这种阅读方法就叫‘作批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默读勾画,可轻读斟酌,也可朗读品味,然后将自己的所疑、所思、所得写成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教师再从内容、写法、得到的启示等角度来引导交流。可以预见,学生在经历个性阅读感悟后,交流中定会有许多真知灼见。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让学”的重要环节。要有合理的“路线图”和“方法链”,有时还可以进行人员分工、时间划分,确保合作有效、探究深入。比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六上《七律·长征》一课,教师出示学习提示。第一步,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或结合课前搜集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二步,合作学习: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梳理出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推荐代表在班级交流。这样的两步,分别着眼于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诗句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问题让小组合作梳理,分工清晰,操作有序。
5.多元评价。评价,也是“让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把评价的方法教给学生,既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评价自己;既需要肯定优点,也需要提出建议。比如,课文读得怎么样,生字写得怎么样,内容概括得怎么样,批注做得怎么样,等等,让学生自主思、充分议、互动评,在多元评價中取长补短。
三、发展“让学”智慧
“让学”,还是一种实践智慧。在理念落地过程中,如何“让”得有度,“让”得有效,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真实。过程要求真,力求遵循教学规律,贴近班级学情;环节要落实,时间要给足,方法要可行。有时我们会发现,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读书批注,但学生连读一遍的时间都不够;让学生质疑,讨论时教师又用预设问题代替了学生思考;让学生默读感悟,交流时又回到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套路”中,于是“让学”就成为点缀,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将“让学”理念贯穿于课堂始终,要多一点自由,多一点等待,让学生亲身经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越俎代庖。
2.深入。要保证“让学”的深度,就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时空与无限的可能。课堂上应该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安静,让学生从容读书、静心思考,从容交流、静心听讲。有时,学生看似在自主学习,实际上教师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甚至没有必要设置,表面的“让位”带来了一时的“热闹”,掩盖了学习的真相。深度“让”,要综合考虑教学环节是否能体现单元要素,是否能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能浅尝辄止,要往“更深处追溯”,为“引思”架桥铺路。
3.灵活。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及时调控课堂。让,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放任自流,而应是主动关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要积极顺应学情,调整教学思路,该“让”时毫不含糊,该“引”时当仁不让,让学生调适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1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