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互联网+教育”,构建教育新生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编者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宗旨,聚集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强基础、抓应用,紧跟信息化迅猛发展势头,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不断探索符合区域实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那么,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上,我区出台了哪些政策,制定了什么对应的措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呢?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赵斌。
记者:赵主任您好!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基于此,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如何?
赵斌:我们始终认为,发展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通过实施“三通两平台”“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同频互动课堂”“互联网攻坚行动”等一系列项目工程和推进举措,使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明显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学校都建设了必要的设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备了一定的软件和资源,在教育教学、管理治理等工作中,基本的应用态势已经形成。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三通两平台”指的是什么?具体又是怎么做的呢?
赵斌:“三通两平台”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指的是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自治区“三通两平台”任务基本完成。截至2019年底,全区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全部接入互联网,其中91.55%的学校接入带宽在100M以上,93%的中小学校(不含教学点)建成校园网,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到98%。2017年,自治区以购买服务方式建成自治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包括资源、空间、教研、培训、在线视讯、同频互动六个子平台,现已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接,手机APP也同步上线,面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服务。云平台的同频互动、在线视讯子平台,通过12条300M“同频互动课堂”专线、12条300M“在线视讯”专线连接各盟市。目前,平台注册用户数达300余万人,平台中资源总数116万余份。同时,为包头、通辽、乌海、巴彦淖尔、兴安盟、乌兰察布等6个盟市提供虚拟平台服务,完成与呼伦贝尔、呼和浩特、赤峰等盟市异构平台的对接,正在逐步构建以自治区平台为核心、盟市平台为支撑,分工明晰、覆盖全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教育云服务体系。
在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建设上,我区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部署要求,从2014年开始建设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累计投入建设经费3363.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400万元,自治区财政补助1963.4萬元),2016年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目前,教育数据中心共有2个机房,具有良好网络、安全保障和基于云计算架构的计算和存储环境,5路互联网出口(100M移动、200M联通、300M电信、10M教育科研网、100M电子政务外网),配备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软硬件设备,按等级保护三级管理,基本满足了国家、自治区现有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和运行需要。
另外,自治区教育管理平台建设以教育部在我区部署的6个信息系统为基础,统一门户和用户,建成了全区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通过汇聚数据,创建数据驾驶舱,多角度抽取、分析、展现现有数据变化趋势,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基础数据库中已存储全区中小学生学籍数据记录21441万条,中职学生学籍数据记录5800万条,教师数据记录10472万条,资助数据记录37128万条,中小学校舍数据1594万条,学前教育数据89881万条,数据容量总计3.8T。新增控辍保学管理系统,实现失学、辍学学生跟踪统计。现已部署中小学生学籍、学前教育、中职学籍、教师系统、校舍信息、学生资助、青少年校园足球、控辍保学、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招生报名、民办教育、教科研、办公OA等16个信息系统。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上面多次提到“同频互动课堂”, 这个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吗?
赵斌:可以这么理解。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教学质量,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学水平不高,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等问题,从2015年开始,我们通过试点探索、示范引领、现场会推进等举措,在全区推进中小学“同频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2018年,自治区专项投入2.5亿元,全面实施“同频互动课堂”项目,目前,自治区和盟市建成两级应用管理平台,2341所中小学校(教学点)建成同频互动教室,覆盖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校和一半以上的城市学校。同时,自治区积极推动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建立了精准台账,制定了攻坚工作方案和工作目标,截至2020年4月16日,全区中小学(含教学点)网络宽带接入率由2018年12月的92.79%提高到100%,带宽100M以上的中小学(含教学点)由2019年3月底的74.9%提高到96.86%。全覆盖的网络连接和高速稳定的网络品质,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提供了保证。
“同频互动课堂”以名校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等模式,在构建自治区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三级联动的原则,自治区本级以推进普通高中蒙汉文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自治区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主,确定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名校网络课堂主播学校,向全区薄弱普通高中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根据基层学校需求,邀请优秀教师,依托平台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学前教育、英语等农村学校开不好开不齐的课程,并以专递形式向学生直播授课。今年又以名师课堂展播的形式,组织了素质教育、学科教育、教师研修三类名师课堂,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盟市和旗县以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为重点,建立结对学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如阿拉善盟“双订单式专递课堂”模式,以学校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自主申请、预约订单的形式,开展优师送课活动。巴彦淖尔市“同频互动课堂”覆盖全市义务教育所有学校,农村牧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与城市里的优秀教师及学生同上一堂课。 记者:“同频互动课堂”对师资队伍建设有什么帮助呢?
赵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优质的数字资源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在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应用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盯学校实际需求,立足解决学校实际问题。2019年,自治区出台了《加强“同频互动课堂”常态化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同频互动课堂”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各级教研部门利用“同频互动课堂”系统组织开展网络教研和教师培训已形成常态,仅2019年,自治区级“同频互动”教研活动共91次,盟市和旗县级“同频互动”404次,参训教师数万人。2020年上半年已组织4期在线教研、6期心理健康培训和18期高考备考指导,参与教师达30多万人次。
记者: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有效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治理、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时,有哪些创新举动呢?
赵斌:首先,应用教育大数据助力教育治理水平的提升。
目前,全区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数据容量总计已达3.8T。自治区教育管理平台完成各类应用功能开发,通过对数据梳理和分析,实现了从多维度对学校、教师、学生数据的实时汇总统计、学生转学迁移监测,以及针对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孤儿学生、残疾学生、申请资助学生、控辍保学等教育热点问题的数据统计、分析。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实现普通中小学转学审核电子化。通过平台提供大学生学历学籍数据在线查询功能,弥补自治区高校学生数据空缺,为高校资助服务、学生学历学籍查询服务提供了便利。这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成为教育系统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其次,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是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领,积极稳妥地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2017年,在全区遴选了93个具有一定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的地区、学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电教机构作为信息化应用试点单位,围绕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信息化教学应用等课题,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和方法,推动形成各具特色、成效显著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引领带动其他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上台阶、提水平。2019年启动了“智能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全区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及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变革创新,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是以课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质量和效果。我们连续几年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9年,全区共有28084名中小学教师参加,晒课16023节。开展“新媒体新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变革的研究”课题实验,组织全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推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融合深入。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活动作品展示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三是不断提升教育平台服务能力。结合学校需求,相继推出“德育课堂”、“一起悦读”、创客编程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电教部门专业技术支持服务能力。在全区遴选出453名专家,建立了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库,并在教育云平台上建立了专家工作室,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提供支撑服务。
五是组织开展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组织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专项培训,提升干部队伍信息化领导力。
记者结语: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自治区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紧迫任务推进落实。这对引领自治区教育变革、促进自治区教育公平、补齐教育短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治理水平起到了支撑和推动作用,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链接:
案例一:包头市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第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从2014年开始,包头市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推行网络选修课学习,目前已上线,涵盖人文、艺术、科学、技能等多个方面的课程,全市38所高中学校十多万名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学习。探索构建富有特色的“智慧课堂”,全市中小学有近一百个班级进行智慧课堂试点教学,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新型教学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实现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先行先试积累了经验。后又组织开展了“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中小学机器人操作技能挑战赛等人工智能应用活动,提高了师生信息素养,带动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创新。2018年承办了第16届NOC全国决赛,全国参赛人数首次突破万人,为历届之最,包头市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进一步扩大课程资源覆盖面,丰富课程传输途径,从2020年1月24日开始,包头市组织全市及旗县区两级电教、教研等职能部门,动员全市教育系统技术骨干、名优教师和学科教研员筹备针对中学的 “同频互动课堂”和“名师视界”直播课。2月1日起,包头“名师视界”直播课和“同频互动课堂”全面开通,课程覆盖初高中所有年级,其中高三年级的“名师视界”课程被自治区教育厅通过有线电视端在全自治区范围内推广播出,学生使用广电网络机顶盒114和127频道,即可收看高三文科、理科课程。
案例二:赤峰市创新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与应用模式。赤峰市因财政紧张,难以拿出大量资金进行云平台建设,于是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开展平台的建设与运维。学校利用生均公用经费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建设,通过核算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概数(教学点除外),确定按照每生10元标准由学校交纳服务费购买服务。市教育局统筹规划建设,各旗县区及各级各类学校不再建设规模化平台,直接实现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三级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案例三: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紧紧抓住学校標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达标等项目工程,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目前,各校均建有校园网站,杭锦后旗教育网入口带宽2GB,城区学校出口带宽200MB;班均出口带宽约4MB,农村学校全部达到20MB带宽;班均出口带宽约2MB,已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旗501个教学班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并与校园网和教育城域网互联互通,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农村全部教学班与城镇学校同步配备70寸触控一体机。全旗所有学校校园网与旗教育城域网和巴彦淖尔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同频互动监管平台、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初高中信息技术考试管理系统、初中学生网报志愿和成绩查询系统、实验操作考试网络登统系统等平台和系统互联互通。所有农村学校都可与城镇学校进行同频互动教学、同频互动教研、同频互动观摩评课。基本形成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和“人教e学”资源平台为主,学校生成性资源为辅的资源库系统,以“苏亚星”资源管理平台为主,微课制作软件和学科工具软件为辅的资源检索应用、加工生成的格局。各学校都可开展包括资源应用、资源上传、微课制作、网络教研、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等教学教研、网络研修活动。初中学校“学习诊断系统”的启用,可辅助教师精准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17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