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国敏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思想。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书本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教师则通过给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强。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践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自然、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1.以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在学习初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引导学生观察及思考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时与地平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提出相关的直线圆的位置关系问题。2.以趣味性的问题创设情境。如在教学“二分法”时引入由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的一个“竞猜价格”栏目,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每组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看哪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3.以学生动手操作,探求规律的活动创设情境。如在学习解三角形时,带领学生到校外测量两座山峰之间的距离,测量河两岸之间的宽度,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4.以数学故事创设情境。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结合课后阅读材料,讲述了古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同学们都被故事迷住了,此时我问:象棋发明者要求国王奖给他多少颗麦粒?学生列出式子,欲得出结果时,我又告诉他们,这些麦粒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cm,厚8cm的大道,这时学生更加急不可待了。这种新异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5.巧设悬念、创设情境。如在讲解二项式定理之前,提出今天以后的天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6.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3.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三、交流、反思与评价,深化认知
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学生有了初步的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习题和导学案,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对获得的数学解题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主要阐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思路,以及对新获得的知识的应用,有什么经验教训,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并对相关活动进行评价打分,对已有知识进一步认知。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帮助是必要的,以为学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或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而放弃帮助的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合适的。当然,这种帮助,主要是指引、点拨和鼓励,是教师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陪伴在左右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使学生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打个比方,教师应当像妈妈教自己孩子走路那样,既不是抱着不放,也不是放任不管,走歪了指一下,跌倒了扶一下,不走了哄一下,真走不动了领一下。
四、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与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应用,及解题方法,并用题组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探究,不但力求一通百通,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高中新教材《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可控性对比试验:在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先求在第一象限的正角,然后判断:若所求角在第二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三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四象限,则为。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三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做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通过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
五、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试一试”、“读一读”、“课题学习”、自编的导学案等材料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申与拓展,并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导学案的自主探究题和一些趣味数学题,介绍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视野及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信念。例如在讲二项式定理之前,先让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然后让学生动手试一试(a+b)的三次方、四次方等的展开式,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再让学生尝试推到二项式定理,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数学教学应该是以知识教学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合作探究为背景的三维结构。因此,数学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教学资源,深入研究“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规律,构建符合实际的、具有特色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逐渐走向开放,使我们的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76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