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职生积极心理构建的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广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对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尤其对于还处于校园中的高职学生,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与陌生的校园,使得他们有着过去没有承受过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高职学生呈现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自卑、叛逆等,并且影响了他们的日后发展。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引导的教育工作。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校的心理现状,并转变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引导;教育;现状
  作者简介:张广磊(1975-),男,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ZX-1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39-02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特征
  (一)有着自卑的心态。我们所说的自卑是表示低人一等的畏缩的情感,一般会对周围事物没有安全感,对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勇气。由于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比其他普通高校要低一些,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感觉到自己不如他人,有着挫败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着自己的梦想,但是为了尽快达到梦想,因此急于求成,很多做法脱离实际。当他们没有达到成功时,很容易产生挫折的心理,比如面对学业的失败、爱情的失败等,都有可能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叛逆心理与缺乏自身的责任意识。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挫折的时候,不是先找到自身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归结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甚至采取对立的态度来面对周围的环境。对于学校与家庭的管理,学生会持反对意见[1];而学校禁止做的,学生偏要去尝试,因此使得校风不正,纪律松散,一些学生甚至会公然拒绝学校的管理制度。
  (三)忧郁,难以接受未来挑战。一些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都会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憧憬,希望能够在学校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而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比如升本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然而在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们逐渐感到自己的学习较为吃力,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另外,一些学生直接或者间接了解到社会的就业严峻形势,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与发展难以预测而陷入忧郁与恐惧中。
  (四)对交友陷入困境。由于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因此不可避免感情的话题。在校园中,一对对的牵手情侣成为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也与情感有关。然而在这个心理不成熟的阶段,部分学生开始谈起恋爱,有的为了打发寂寞的学校时光[5],有的为了得到对方的呵护与关爱,还有的学生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在这段感情寂寞时期恋爱,一般都会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与异性交往中产生困难,或者由于暗恋而产生困苦,还有的学生由于失恋而深陷痛苦中难以走出来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五)消沉于网络世界。由于家庭给的生活费多,许多学生开始享受一些消费的活动。而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自己出发点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要低,自身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将心思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因为虚拟世界能够满足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尤其一些性格内向或者遭受挫折的学生,将自己的悲观心理寄托在虚拟世界,他们可以借助网络聊天或者游戏来发泄自己的挫败感。一些学生就依靠这种形式来逃避现实世界,将自己的生活局限在网络世界无法自拔,成为有网瘾的“网虫”。[2]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差距较大。由于社会对于文化的重视超过对思想教育的重视,加上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校相对较低,因此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在价值观、道德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偏差。在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中,有15%以上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感情、就业等方面难以正确对待。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三多”、“三大”的特点。所谓的“三多”,就是独生子女多、家庭困难学生多、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多;而“三大”就是学生学习压力大,生活中经济压力大,毕业就业压力大。[3]对于这些情况,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数量逐年增长,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逐渐增加。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大学校园中的自杀、犯罪等情况时有发生,在这些人群中有心理障碍的人占大多数。在前不久召开的二十一世纪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议上,报道我国在80年代后,有25%以上的学生有着心理障碍,在90年代后上升到了30%,在近几年,已经达到了32.7%,其中大部分学生以神经衰弱、情绪抑郁为主。在中国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对我国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职院校中抽取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有过自杀的年头。在2010年一年中,高校学生自杀事件就达到了60余起,而其中新生达到了一半以上,这说明高校的新生心理问题在中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带着严重的心理障碍来到学校,因此产生了消极心理。
  第三,心理辅导老师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有着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成为系统性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起步较晚的课程,因此在专业教师人数上还相对匮乏。尽管在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开始培养自己的心理教师与辅导员,但是队伍建设依然缓慢。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教师来源单一,都是毕业的高校学生,缺乏相应的经验。据统计,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中,持我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心理教师人数比例并不高。[4]
  三、对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的教学改革探讨
  首先,领导需要有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对于构建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不仅是心理老师的责任,也是整个学校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需要从整体出发,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各专业教师要结合自己课程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多种制度与管理体制在学校中进行,当前高职教育又面临着扩招的现状,因此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并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足够的重视。然而毕业生有着良好而积极的心理,才是能够从事未来工作的前提,因此必须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才是开展心理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5]。
  其次,建立整体的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都是靠教师单一的教育形式,而在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以点带面,形成立体式的网络教育体系。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制定相关的教育与宣传活动;其次设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鼓励学生去向教师咨询相关的心理问题,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第三,教师建立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向教师反馈自己的状况,让教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三,扩充心理健康课程数量。在每学期,需要制定足够否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可以开设选修的心理健康课程,形成课内外的联合引导。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的心理,使他们能够不断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第四,指导学生建立心理协会,以社团形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办心理教育社会或协会,实现心理教育的深入与持久性。通过学生自己创办心理社团,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自我发展,达到自我防御的目的。在社团中,由于学生们沟通较为方便,具有相同的特点,因此鼓励学生成立社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积极向上的心理是十分有益的。并且学生成立的心理协会可以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及时反馈一些学生信息给教师,使教师能够对学生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干预。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如果有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校风,就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着手之外,还要加大力度创建和谐、积极的校园环境。我们要大力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在校学生的情操,展现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学风与校风。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中得到放松,释放紧张的心情,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六,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是极其重视的,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中,也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的教师中,需要有着正规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师资格认定,加强对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使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在教师的编制方面,按照学生与教师1000:2的比例来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编制,以核心教师带动其他教师为工作目标,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保障教师队伍的高素质能力。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联合家庭与社会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使得我们必须将构建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任务。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寻求构建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来帮助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媛媛,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05(04).
  [2]王贤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7(08).
  [3]郑培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01).
  [4]黄澜.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点思考[J].成人教育,2004(05).
  [5]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06(02).
  责任编辑 时红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4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