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口语交际,顾名思义是口头语言的交往。口语交际能力,不是学来的,而是在交往中训练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 口语交际与识字教学相结合 “一字开花”,丰富学生词汇积累。句以词为基础,词以字为单位,要进行听说训练,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词汇储备。一字开花,就是为更好地进行说的训练打好基础。如,教“中” 字,先让学生扩出词:中国、中央、中间、心中、中心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说话。如:“中、中国、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是中国。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心中:我的心中装着一个小秘密。妈妈的心中最爱的人是我。祖国在我的心中”等。无论学生怎么说,只要他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都应予以肯定。
叙述方法,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识字教学要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自己自学的方法和结果,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熟字加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的,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把上面一部分拆开成一撇和一个土字,下面加个口”,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的办法比他们的还好,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在说方法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补充,语言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
2. 关注生活,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口语交际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大致相当。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对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说话具有即时性。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学生都非常喜欢观看,教师可从学生爱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西游记》是人人喜欢看的电视剧,在学生观看后,我组织他们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对剧中空白的情节进行想象说话;有时让学生转述节目的主要内容;我还组织了一次“《西游记》人物评论会”,学生的说话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次性,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此外,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电影,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储备,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训练的好方式。
3. 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 融洽的人际关系、真诚的情感交流、和谐的心理氛围是保证口语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我们积极倡导人人互爱、人人平等的绿色环境,积极倡导师生平等、人人平等的学习公平理念,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因为,学生只有在感觉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大胆地与他们交流。而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前提是在与同学、与老师的口语交流中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非权利影响力,以身作则,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口语交际,为学生们口语交际提供样板,引导学生平等、信任、互助地交际。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课前三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课外活动时间里坚持不懈。课前三分钟只是在这良好氛围下的一个教学活动。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可以结合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多种活动进行,学校、班级经常开展课外活动,我们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起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如:春游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六一”庆祝活动,参观访问活动……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很好的平台。每次活动后我们都组织学生谈体会、谈收获。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活动,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讲故事,听记名言,读自己最好的作文,又或者说说自己近来最开心的事情等,这样的做法,丰富了学生生活,既积累了说话材料,又激发了说话兴趣,活跃了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让学生在交际环境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丰富口语交际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听、说和交往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0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