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应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向辉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直接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因此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认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应把教学设计成以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灌输与注入。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重“教”轻“学”,重“师”轻“生”。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太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只根据教师的意愿及考试要求采取硬性灌输的方法,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长此以往,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从而使以“学”为主成为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性问题。
一、要实现以“学”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首要前提
1.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参与意识并非是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对教师的服从,也不是仅限于课堂答问的参与,而是一种动态的、隐性的过程,着眼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它的最初级形式是平等、认同,高级化形式是同化一思维同步,情感共鸣。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主动质疑、存疑、设疑。
3.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即学生对自身所进行的学习有自觉的意识。教师可以采用实施全面的学习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调控和调节意识,以及给学生反省的机会。
4.尊重和培养自我意识,也就是学生对自己及其状态的意识,包括对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及时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意识。
二、创设合理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是主体性教学的关键
建构以“学”为主的学习环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以“学”为主理论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被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人的智力是多维度的,包括言语、操作、音乐、身体知觉、知己能力、知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从而着重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
此外,还要十分重视针对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目标为主体的、全方位的目标分析,变教条式的讲课程序为观念化、社会化的课堂情境创设,变形式性的作业为强化练习设计,变教师满堂灌输为综合、适用各种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从而达到确实建构以“学”为主。
(作者单位 甘肃省徽县一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9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