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娃乐”特色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其进
建一所快乐学校,让师生快乐成长,是笔者的教育理想。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学校的办学历程中,坚持“让每一个师生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立足实际,开展“农娃乐”特色教育,深入研究农家文化,开发优秀农家文化的教育价值,以“一院一园”呈现农家韵致,传承农家文化,弘扬农家文化精神,让农家娃学农、知农、爱农、品农,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一、 “一院一园”,呈现农家韵致――“农娃乐”,乐在“农家”
学校特色和学校文化建设具有一致性,真正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文化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实施“农娃乐”特色教育,把农家文化引入校园,促进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相匹配、相吻合。
千年农韵融“一院”,古朴农家进校园。《史记》有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千年的农业发展,孕育了丰厚的农家文化。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家原本古朴的农耕用具、别致的手工制作、精巧的生活用品、典雅的装饰布局,已经逐渐被农用机械、批量商品、高科技材料所替代。这些物品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和价值,已经无法被现在的学生所了解、熟知和掌握。为了让师生了解这些优秀的农家文化,我们建造“农家故院”,把千年“农韵”引入校园。
农家故院以“一露二铺五室八房”的精致格局,重现古朴的农家场景。“一露”指露天农家小院,设有油碾、石碾、牛槽、马槽等设施,还种植了各种果树和蔬菜;“二铺”是铁匠铺和木匠铺,设有以前打铁和制作木器家具的全套设施;“五室”为内室、农具室、储藏室、生活用品室、农艺室,并有犁、耙等几百件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八房”集油坊、豆腐房、磨房、厨房等于一体,不仅有可供操作的生产设施,还有相应的生产流程图。农家故院集中体现了苏北农村农家的发展历程,也是家乡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艰辛的见证,它用无声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到祖辈生活的辛劳,告诉学生要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百年童趣秀“一园”,书香校园变乐园。农家传统游戏来源于朴素的农家生活,玩法简单,动静结合,便捷有趣,健体益智。为了让农家孩子享受一个充满趣味、洋溢着快乐的童年,我们建造了“农娃乐园”, 将“划、弹、转、踢、跳、弈”等传统游戏玩法汇聚“一园”。“划”指划旱冰,“弹”是指弹瓷珠,“转”是转铁环和小狗打转,“踢”是踢百分、踢瓦,“跳”是指跳格子、跳房子、跳米子、跳节节高,“弈”指当地传统对弈的各种棋类:四蹦、五虎、憋死猫、大炮轰小兵。徜徉园内,身心愉悦,流连忘返。
受农家故院、农娃乐园的熏染,学校的每个角落在学生的眼中都充满了快乐元素,看到广场上如烟如雾的“喷泉”,便赋名“怡乐泉”;看到绿荫掩映下休憩、读书的凉亭,便称之为“智乐亭”;操场上的六角亭变成了“仁乐亭”;报告厅也成了“乐贤苑”。就连校园内建造的近百米的古诗文长廊、书法长廊、棋艺长廊……也变成了“乐吟廊”、“乐书廊”、“棋乐无穷”……学生漫步校园,浸润在快乐的海洋中。
二、 “源本究根”,传承农家文化――“农娃乐”,乐在校园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奠基。实施“农娃乐”特色教育,需要“源本究根”,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农家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将之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创造,从而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农家文化。
悠悠农情汇《农家》,传统文化润农娃。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师生发展。学校充分挖掘农家教育资源,编写了校本案例《农家》。《农家》从“农耕发展、农耕用具、农家生活、农家文化”四个板块,让学生了解当地农耕发展史,认识传统农具,触摸农家生活的衣、食、住、行,感受农家生活的演变,体会农家生活的丰富多彩,感悟农家人勤劳、淳朴、坚韧、创新的精神。2008年2月,校本案例《农家》获江苏省优秀校本案例评选一等奖。
农家教育资源中有很多教育元素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点点农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为了充分利用《农家》校本案例,学校借助校本教研活动,编写教学设计分册,构建衔接紧密、安排有序的校本实践活动体系,制定校本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让“农家”走进课堂。农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大到一碾一磨,小到一杯一碟,都是教育的有效元素。“农娃乐”特色教育依托《农家》校本案例和“一院一园”,塑造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知识,强健学生体魄,引领学生创造,帮助学生掌握农家生活技能。农家故院的铁匠铺里,学生抡起大锤,热火朝天,经历“千锤百炼”,感悟“淬火成钢”的人生真谛,塑造坚毅、刚强的人格;露天农家小院里,学生除草护苗,施肥松土,学会“精耕细作”,掌握了农耕技艺,提高了动手能力;编织房中,学生手摇纺车,脚踏踏板,指捻丝线,在“轻拢慢捻”中体会创造的快乐……二是让“农家”与学科融合。为了充分利用农家教育元素,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我们将之与各科教学有机融合,形成教学策略――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收集、改写农谚,创编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数学教学,将流传的民俗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研究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科学教学引领学生对转铁环、划旱冰等游戏进行刨根问底的研究与探索……这些农家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不仅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农家文化给课堂带来的变化,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1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三、 “且研且行”,弘扬农家精神――“农娃乐”,乐在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农娃乐”特色教育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让农家娃走向社会,边研究边实践,学会生活,弘扬勤劳、淳朴、坚韧、创新的农家精神,体验成功,快乐成长。
农根的意思在于一个“根”字,是基于农家文明之“根”。它表现在普通农民身上,就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熟练的劳动技能、朴素的生存智慧。学校引导学生开展“追农源寻农根”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探索农家生活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会研究探索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学生开展的“赣榆特色小吃――煎饼”课题研究,走访烙煎饼的老奶奶,了解各种煎饼的制作方法以及一些民间传说,通过亲历烙煎饼过程,逐步掌握烙煎饼的技能,撰写《赣榆特色小吃――煎饼》的研究报告,发表在《农村孩子报》上;学生还进行了“走进农家――农家摆设变迁的研究”、“清清白白――豆腐制作的研究”等多项研究,这样的小课题全面开花,学校把学生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编印了《农娃乐学生随笔》,让全校师生共享探究成果。
躬身践行,乐享农家生活。杜威说:“只有当学校本身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为此,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组建了二十余个“农娃乐”社团。其中有农娃摄影、农娃书法、农娃诵读、农娃舞蹈、农家气象观测、农家作物栽培等。小社团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农娃亲近自然,步入社会,将社团活动与学农、知农、爱农融为一体,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农娃摄影社团走进大街小巷,记录农家时代变迁;农娃舞蹈社团的舞蹈《烙煎饼的小姑娘》在省市展演;作物栽培、气象观测等小社团还主动与全国大型蔬菜基地――沙河“雅仕”农场合作,让学生走进农场,体验现代农场的魅力。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活中获取到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让他们经受了人生历练,积淀了人生经验,幸福地生活在农家,践行农家文化精神。
“农娃乐”特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体现了课程的“校本化”。 “农娃乐”特色教育对国家课程有选择、有整合、有拓展、有补充,体现了鲜明的特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和谐发展。近年来我校30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十佳”读书明星、“十佳”小公民等。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意义,丰富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方,龚春燕.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攀峰.学校变革之特色学校发展战略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