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巧莲

  欣赏,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精神财富。美术欣赏更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从而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培养艺术的欣赏力和艺术的理解力,是美术课程的目标之一,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然而“欣赏”不只是在“欣赏•评述”这个领域中占了重要的地位,而在其它的学习领域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培养欣赏力和理解力也对儿童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儿童应当具有的艺术素质。让儿童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可以使他们开阔眼界,增强对美的知觉和选择的敏感性。艺术欣赏涉及到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作品的背后还必然涉及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面对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把该作品与其背后所蕴含的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历史感,养成多角度把握事物的有益思路和习惯。
  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经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是可行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点,与加登纳的研究是一致的,他认为一个5-7岁的儿童就已经能够充分掌握并理解事物的形式特质了,虽然儿童的艺术偏爱与艺术专家们不同,但儿童在面对大量绘画作品时,往往能表现出在审美方面比成人微微优越的倾向。尽管儿童和一般成人都不是特别成熟的鉴赏家,但幼儿却显然能够理解绘画的某些主要方面。由此可见,在达到早期成就的可能性方面,艺术家或鉴赏家的成长与科学家的成长是不一样的,科学家的成长必须按照一定学科的路径,循序渐进地积累和发展,艺术家或鉴赏家则更多地有赖于直觉能力、感悟能力和艺术灵感,这与儿童的天赋能力更接近,是儿童更容易达到的。
  一、美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的一般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着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
  1.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在艺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感情的材料。这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使他们在欣赏名家名作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
  2.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艺术本身是无错的,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本来就是一个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艺术史家的研究结果或艺术批评家的评论,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对话的过程。艺术作品就像是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作性充分调动起来,欣赏者动员着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了另一种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就认为,他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是天赋的,它们除了来自勤奋和汗水之外,还应归功于自己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功底。
  3.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这种对话包括欣赏者与欣赏者(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教师与作品,儿童与作品,教师、儿童共同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在整个感知、理解、欣赏、对话的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他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思维的普遍开阔,语言表述的普遍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汇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语汇的大量运用等方面,还表现在儿童特别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甚至争着表达方面,同时,这些能力的发展也令人高兴地迁移到了儿童其它学科的活动和他们的日常交往之中。
  4.美术欣赏教育在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明显的效果。儿童在知识面、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促进了儿童自信心的建立,也使儿童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儿童自信心的建立表现在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还表现在他们能大胆发问,提出疑难问题,并积极尝试着解决和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会为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和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争论不休,面红耳赤。这些都表现了孩子们的自信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提高美术课堂欣赏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作为一个美术老师应该怎么样才能把握好每一堂课中的欣赏部分呢?长期以来美术欣赏课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形式来进行的。由于其主、辅位置的颠倒,其弊病不言自明,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可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导向。然而,从儿童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分析儿童的欣赏习惯中发现:儿童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引起兴趣。所以我觉得课前就要让学生接触他们熟悉或适应他们心理特点的事物,会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而这里的课前积累,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预习,而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前作比较充分的准备,去发掘欣赏内容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累。这里包括知识的积累、资料的积累与问题的积累。通过这种“课前积累”的“自由探索”,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如在教学小学美术第三册中的第十一课《用画来写信》时,首次我用了一个小故事来引出这一节课,跟学生说老师交了两个小朋友,然后两个小朋友都写了一封信给老师,虽然都是想要表达相同的内容但是却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哦?学生这样一听,就会引起两封信的兴趣,进而想知道两封信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说到这里之后,我就适当地停止,展示出两封信,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收到较好效果。
  2.让学生能够大胆地提问,使到他们逐步培养提问题的意识,并能从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培养问题意识是指老师有意识地在学生认知活动中所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进行培养。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小学美术第三册《我也是艺术大师》时,我先让他们欣赏一些作品,如《三个乐师》,我问学生: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立刻说,为什么名字叫“三个乐师”呢?都没有看到有乐师?我也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乐师”?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意见各不相同,最后将提问变成了讨论。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能够准确无误,但是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培养了他们的提问题意识。
  3.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让他们有进一步的深刻了解。美国教育家罗恩非说:“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在那里玩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也让他们学一学,那小鸟清脆又甜美的歌声;同时,更让他们静静地听,那微风拂过树梢的话语,还有那落叶着地时微小的沙沙声;请带他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优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动你优美感情的,也让它打动孩子吧!”这位美国教育家建议从多个感官的刺激上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让孩子在环境中体验美。我想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我们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在课堂实践中体现出美的欣赏。如在上《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时,正好我们学校有一个生物园,与其在教室里欣赏自己带来的树叶,不如让他们走出教室,自己寻找树叶,观察叶子上面的小“血管”。我带着孩子来到生物园,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叶子。此刻的生物园繁花叶茂,叶子有长得长长的,有宽宽的,有尖尖的,有像扇子的,还有像心形的……孩子们围在一些小树小花之中,开心地述说自己看到的叶子,有的孩子说:“树上长出了很多尖尖的小树叶,那些小‘血管’好小啊!”有的孩子说:“有的树叶形状好大啊,而且看起来好老,那些老‘血管’已经凸出来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的环境中学习,相信这样将会给孩子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多的浸润和熏陶,使得他们更加喜欢学习,爱上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创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勇于去欣赏各种各样的事物,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样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市培英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