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孩子的童年充满诗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品位,受儿童诗人雪野的影响和启发,学校将诵读儿童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充分利用地方课程、晨诵、社团、社会实践、传统节日等各种形式进行实践。学生通过读诗、赏诗、悟诗、背诗,创诗,童年充满了诗情,教师的课堂充满诗意和灵性,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孩子  童年  诗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184-02
  一、校本课程的提出
  1.文化传承离不开诗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科举取士,官员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诗已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
  2.课程改革需要诗教。在人教版部编教材中,关注文学性和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每一册教材中,不低于5篇儿歌、儿童诗(包括古诗)。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3.学生的发展依托诗教。在小学阶段实施儿童诗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诗歌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完美塑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科学有序的实施校本课程,学校组织了研究团队,外出学习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取名为《聆听花开的声音》,编排上遵循综合性、思想性、趣味性三条原则。内容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与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精挑细选,共分四部分:儿童诗、现代诗、古诗、《三字经》和《弟子规》。排版上原诗字号大,赏析字号小,主次分明;对原诗及赏析中偏难的字注释了拼音。所有的诗歌题目下面都注有作者姓名;每首儿童诗和现代诗都选配有儿童画。
  三、校本课程的实践
  1.利用地方课程教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在全校一二三年级开设,每周两课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使课堂诗意弥漫。探索出阅读赏析、感悟模仿、背诵写作三种教学模式。
  2.利用晨诵时间进行阅读。师生人手一本,每天晨诵20分钟,或老师领着诵读,或学生自己阅读,每天进行检查,每月进行反馈,并把检查结果纳入到期末的量化考核中。
  3.开展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分年级段成立社团,安排老师指导儿童诗的开展情况。利用许昌风景宜人,五湖四海伴三川,名胜古迹众多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游玩、参观,感受许昌新变化,在游玩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以小诗的形式说出来或者是写出来。
  4.借助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利用春节、清明节、儿童节、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日。每学期举办“四个一”主题活动:一次诗词中队活动,一次诗歌诵读比赛,一次教师诗词诵读比赛,还有一次经典诵读大赛。让师生或诵读展演或比赛展示,在诗歌的天地里徜徉。
  5.培养一支诗教教师队伍。通过个人自学、网络学习,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等加大学习力度;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反复模仿,取其精华;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外出学习培训,了解儿童诗的教学方法,明确儿童诗教学应达到的目标要求,以提高教师的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
  四、校本课程的收获
  两年多来的开发和实施,师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读诗、学诗已成为师生学习的一部分。
  在学生层面,借助校本课程的教学,随着学生诗歌阅读量的增加,帮助学生加大了识字量,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读儿童诗、赏儿童诗、悟儿童诗、背儿童诗,创作儿童诗,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教师层面,随着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们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场所。通过上课、听课、研讨,促进了教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诗与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这些学科充满了灵性和创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了学生的心灵,修养了品质。
  在学校层面,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诗教教学是一个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工程,诗意的教育理想、詩意的环境、诗意的管理、诗意的课堂,无不折射出诗教的光芒,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让孩子过上诗一般的生活,形成我校独特的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徐云峰.亲近儿童诗,让学生恋上阅读[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7,(9).
  [2]江育.走近儿童诗,让学生爱上阅读[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