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校本科研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喜中 韩冬梅

  【摘 要】中小学开展校本科研,并不一定非要教师再去发现教育规律或构建教育模式,而应该是为了解决常态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本文以有效性为价值取向,从理论到实践阐述校本科研的方法创新。
  【关 键 词】校本科研;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14-02
  
  “十一五”期间,我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校本科研活动,经历了艰辛的求索历程,走出了一条追求“高、低、准”目标和突出“短平快”效应的校本科研新路,使我校的校本科研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探索总结出了一批在县、市、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我校5次承办县市现场会,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十一五”校本科研先进单位、中小学校本科研基地、继续教育工程先进集体、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优秀实验校、优秀家长学校示范校、学习型学校、最佳明德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品牌学校、中小学文明礼仪示范基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一、关注当下,认准以校为本解决实际困惑的科研方向
  目前,教师的科研方式多数是情境体验式的,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的,得出的结论多数是个性化的,获得的成果也多数是经验型的。因此,中小学开展校本科研,并不一定非要教师再去发现教育规律或构建教育模式,而应该是为了解决常态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中小学开展校本科研不同于高等院校,它应该是本土化的,是切合本校实际的;它应该是常态化的,是扎根于教育教学始终的;它应该是生活化的,是以群体参与为基本特征的;它应该是以追求本真、平实有效为根本目的的。中小学开展校本科研既要源于课堂,又要服务于课堂,并通过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研究,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鉴于此,我们赋予教师课题选择的自主权,鼓励他们以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发现自己感兴趣、乐于去研究的课题,经学校科研领导小组把关,确定哪些适合教师个案研究,那些适合上升到教研组和学校层面开展研究。
  二、立足校本,开展扎实有效的科研活动
  1. 校本科研始终追求“高、低、准”的目标。所谓“高”就是“高起点”,着眼于科研的前沿性和长远性,使科研成果对学校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对教师的教育生涯产生积极影响。所谓“低”就是“低重心”,着眼于科研的基础性,是远离“象牙塔”式的科研,是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科研,是来自课堂、来自教师、来自学生的科研。所谓“准”就是“准落点”,着眼于科研的实效性,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和困惑,缩小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剪刀差”,使科研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到结合点和生长点。
  为了达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效益师资培育新模式的实验目标,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从课题研发、方案制订、开题实施、经验总结到成果推广,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遵循全员参与、理论联系实际和因地制宜的实验原则,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其间,我们将校本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以理论学习、主题教研、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等加以整合,立体实施。与此同时,我们针对本校实际,又创造性地将专题文献研究、走近名家两项研究融入其中,实施校本化的专业引领,进而形成了“塔座”研修与“塔尖”研修相结合,学校研修、小组研修和教师个体研修交互进行的实验路径。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例会交流研讨、调研反思,完善和创生新的实验计划和教师素质培育模式。
  2007年10月17日,白城市教育局和教育学院联合召开了“全市中小学校本培训通榆明德现场会”,与会领导、专家、校长和骨干教师一同听取了刘校长作的《小学教师素质培育模式与实施研究》的成果汇报,查阅了我们的校本研修资料,观摩了课堂教学和教学沙龙活动。同年11月25日,这项研究成果在教育部师资培训办公室和中央教科所举办的“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第七届年会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经验交流会”上获一等奖,是白城市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成果;我们的骨干教师教学沙龙“关于预设与生成的讨论”的实况录像在大会播放展示,并制成光盘在全国发行,是吉林省以校为单位,唯一入选的团队成果。
  2010年11月,总课题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卢元锴教授携专家团队,在结题验收时对这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在成果鉴定书中写道:“这项课题研究打破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培训方法,探索和构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真正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校本培育新模式,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几年来,我们既立足课改前沿,又直面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了《小学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等9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其中,“教育振兴计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被评为吉林省校本科研优秀项目一等奖,这项研究实现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领跑全市的目标,国家级子课题《小学生文明礼仪普及研究》,成就了我校“全国中小学文明礼仪示范基地”的殊荣。
  2. 校本科研不断突出“短平快”效应。所谓“短”,就是科研源于学校教育的点点滴滴,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谓“平”,就是在教研中生长科研“因子”,让教研向科研延伸拓展,形成科研与教研的兼容并蓄;所谓“快”,就是让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课题成果,快速地指导与促进学科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学行为。
  2008年10月,白城市教育局印发了《中小学教学常规》。我们在反思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把《关注并提升常态课质量》做为校本科研的一个主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体性、草根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
  深入一线调查后,我们感到:新课程理念在实践过程中被形式化、表面化,“课堂热闹”的背后,教学的本义、学科的特质被忽视,这使得学生的能力难以提高的同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弱化了。究其原因:一是备课脱离学情,二是教学模式僵化,三是课堂组织乏术。
  经过充分论证,我们启动了常态课改进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关注全体、关注常态、关注实作、关注质量;其主要措施是以“学科课堂教学改进意见”引导行为改进和效率提高,并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教师自(互)评表”和“学生评教表”推进常态课改进计划的实施。
  在整体推进常态课质量提升的研究中,我们一方面采用走班听课、跟踪听课、抽签听课、互相听课,以及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座谈、交流、研讨等途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每学期都利用不同时段,组织学科教师连续一周听常规教学标兵邵秀艳、田丽荣、刘大军等老师的常态课,课后集体品评,并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研究,写出改进措施。这种形式的听评课,意在学习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的课堂组织艺术和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由于我们关注并研究常态课的质量提升,既发展了教师,又惠及了学生,不折不扣地实施了新课改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陆续进入我们的视野,一些立竿见影的小课题研究也就相继展开了。比如,《人文化作业评改研究》、《我与名师同成长》、《探问理答研究》等,其中《公寓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可谓全员参与,经历了两个实验周期,其研究成果,刘校长在今年2月21日的全县中小学校长会议上做了介绍。
  三、着眼未来,展望校本科研的美好前景
  值此“十二五”来临之际,我们不会站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将继续走教育科研校本化之路,本着发展特色的办学思想,在抓好“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与实施过程中,着力开展覆盖全校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主导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为实现我校提出的“把学校办成教学环境优美,教育设施先进,教师队伍优秀,教学质量上乘,教育科研领先,教学特色鲜明的研究型、服务型、精品型、创新型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交流能力的现代小学。”这一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