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传统节日走进美术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秀兰

  “教育即生活”。美术教材注重生活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给了我灵感,我试图通过“欢乐的端午”这样的教学活动,以形成学生对传统节俗的文化了解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团结合作中加强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为了让活动顺利开展、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丰富多彩,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分阶段、分组、分步骤完成。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
  一组:收集端午节的由来的资料及屈原的生平、主要代表作品。
  二组:收集端午节在本地区的民俗、民谣、民间故事等,可以通过网络、当地文献查阅资料,或通过当地老人口述,记录整理,完成资料卡。
  三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民间美术作品,如:手工缝制的香包、布老虎、小肚兜,各具特色的长命锁、五毒窗花等。
  任务布置后,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性高,把资料整理成卡片、幻灯片和实物照片等。通过对学生的统一指挥,学生的分工合作,学生在第一阶段,多方面、多角度、全面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的民俗文化渊源。并培养了学生合作动手的能力。
  第二阶段:绘画创作
  通过材料汇集,如文章展示(屈原的《天问》《离骚》《九歌》)等,学生口述表达端午的由来,为何吃粽子。重点讨论历史人物屈原,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遭人嫉妒,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悲歌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通过听、看,学生在脑海中已有了屈原伟大的艺术形象,然后老师峰回路转:“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披头散发,那种内心孤独、悲凉,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却失败的痛苦的形象,我们怎样表现?”在学生跃跃欲试和高涨的热情下,抓住时机,采用绘画形式表现屈原。选择表现方法如:线描方法、水墨方法、连环画等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创作可临摹。鼓励学生大胆构思,细心落笔。
  通过绘画的表现手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兼顾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使学生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节日,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三阶段:认识民风民俗、传统工艺,并进行手工制作
  “端午节”吃粽子,还要佩戴“香包”。学生分组准备材料:布、剪刀、针、彩线、装饰带、彩珠等等。先让学生先观察实物(香包),体验概括、夸张的造型理念与民间传统方法带来的美感。男同学设计草图,纹样,女生缝制。在制作过程中,老师要提示学生造型的美感、色彩的巧妙搭配、合理纹样概括、装饰线的长短等等。在这欢愉的气氛和探究活动中,学生相互观摩与评价,并开展竞赛、开拓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践证明,教师灵活教学,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魅力,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 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