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及其促进城市化的经验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富顺

  摘 要 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首先配合台湾经济建设对人力的需求,其次为受到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技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型塑了鲜明的特色,如学术多元,体系完整;招生管道多元适性;强调务实致用,适性扬才;跨足国际,全球接轨。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也对城市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惟台湾城乡差距不大,且迁徙自由,故其影响力较小,但仍发挥了相当程度的作用。
  关键词 台湾;技职教育;城市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5-0011-05
  1950年代,台湾社会相当贫穷落后,当时国民所得为40美元,主要产业是农、林业,以劳动力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至2014 年,台湾地区国民所得(GDP)已达21,936美元(“行政院”主计处,2014)。经60余年的发展,台湾社会不断地向前迈进,随着产业的升级,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此种社会改变与进步的原动力,技职教育一直扮演着极重要的推手,同时由于技职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的改变,其中重要的影响层面,就是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人口素质不断提高,造成人口向都市集中,此即“人的城市化”。本文旨在探讨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情形及其促进城市化的经验。
  一、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回顾
  (一)奠基期(1949~1967年)
  1949年后,台湾职业教育以培育初级技术人才为主,主要重点为农业,主要职校以农业类最多。此时在美国支持下,重视职校师资培育,设置工业教育系及农业教育系,培养工农两类职校师资。1954年,将职校分成农、工、商、家事、水产、医事等科,确定初职以培养具备实际技能的初级技术人员为宗旨,高职①主要培养具备实际技能与基本理论的中级技术人才。1953年,台湾政府开始实施第一期经济建设计划,实施“以农业培养工业,工业促进农业”政策,大量发展工农两类教育。1953年开始设立三年制专科,1956年设立五专。1963年鼓励私人兴学,大量开办私立专科学校。1966~1981 年,高职、高中人数比例逐年调整为7∶3。原农业为主的职业教育亦逐年转变为工业类科导向,并大量增加工业类职校。此一时期,台湾政府开始实施第三、四、五期的经济建设计划,进入以出口扩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期(1968~1995年)
  1968年,台湾开始办理九年义务教育,停办初级职校,仅保留三年制高职。1968年在“教育部”设“专科职业教育司”,1973年改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专责掌理专科、职校及技术学院教育之事务,确立技职教育包括高职、专科及技术学院的一贯体系。1974年,台湾政府开始推动“十大建设”,职业教育以培育基层技工为主。1982 年后,台湾的重点产业由过去的纺织加工业及石化工业,转向电子资讯业,这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1984年后发展综合高中,提供多元教育进路,以满足学生性向及兴趣发展的需要,达成适性发展,以避免过早分流。
  (三)茁壮期(1996年后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政府进入第十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及“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十二项建设计划,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传统产业逐渐被新科技取代,新的行业衍生而出。服务业逐年增加,而农工业逐渐减少,以发展精致技职教育为导向,辅导工业学校转型。
  1996年后,为因应台湾经济发展所需,技专校院系科多元设立,发展快速,并增设技术学院。1997年开始将绩优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设置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缩短产学落差。2009年起,致力推动技职校院实用化教学,强化实用特色及培育技术人力的角色。
  目前,台湾地区共有各类高职学校155所,专科14所,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77所,合计246校。2013学年度共有学生1045593 人(“教育部”,2013)。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占所有高校159所中的48%,比普通高校70所还多。其中公立16校,私立61校,可见私校为技职校院的主体(“教育部”,2014)。
  由前述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台湾技职教育发展有如下几项特征:技职教育的发展与政府经济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技职教育以培养该阶段所需经建人才为主。技职教育的发展,依循农业→农工并重→工业为主→资讯业→服务业的多元发展趋势。技职教育的发展与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有关,包括政府迁台、九年国民教育的推行及服务业的发展等,均影响技职教育的走向。技职教育逐步发展,建立起高职、专科、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完整而独立体制,形成教育的第二条进路,与普通高中到大学的普通教育体制分庭抗礼。
  二、台湾技职教育的蜕变与经济发展
  台湾技职教育的蜕变,主要肇因于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以培育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为主。
  (一)1950年代的重点为农工基层人力的培育,以稳定民众生活
  此一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土地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劳力密集民生工业开始萌芽。此时的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育各类基础建设所需人才,职业教育以农业、工业为核心,重视高级职业学校, 此时高职与高中学生的比例为4∶6。
  (二)1960年代的重点在于扩大办学规模,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此一时期,台湾经济的发展重点为发展劳力密集民生工业,拓展对外贸易。为因应经济与产业快速发展的人力需求,大量放宽私人兴学,停办初职,全力发展高职及五专教育。
  (三)1970年代的重点为提高技术管理人才素质,发展技术密集产业
  此时国际产生石油危机,劳力密集产业受到极大冲击,乃扩大内需推行十大建设,加速产业现代化,由劳力密集、民生工业转向技术与资本密集产业,此时的技职教育重点为大力改善工业职业及专科教育,创办技术学院。
  (四)1980年代的重点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及石化工业   此时经济发展朝向自由化与国际化,致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摒除过度依赖能源及资本密集产业的风险,以提升竞争力。技职教育旨在全面提升工业职业教育及专科教育的质与量,此时高职与高中学生比例调整为7∶3。
  (五)1990年代的重点为建立多元完整学制,配合产业的人力需求
  此时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台湾政府提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全力营造知识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台湾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与升级(如服务业兴起)。在技职教育方面,放宽高职与专科学校的增设,同时,绩优专校辅导改制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建立起完整一贯的技职教育体系。
  (六)21世纪初期的重点为致力于技职教育的国际化,以缩短产业落后
  此一时期,台湾经济以全力扶持与发展半导体、影像显示、数位内容与生物技术等四项产业为主,政府提出“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此时期的技职教育以推动产业合作,建立系科本位课程发展机制,及致力技职教育的国际化。此时期,高职与高中学生的比例为5∶5。
  (七)2010年后的重点为强化学生适性发展,贴近产业多元需求
  此时台湾经济持续发展,政府产业发展以医疗照护、生物科技、精致农业、观光旅游、文化创意及绿色能源等六项为主轴,选定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建筑及发明专利产业化等四大智慧型产业。此一时期,技职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强化务实致用人才的培育,同时致力于对外输出具竞争力的技职教育经验,教育与产业更加紧密结合,扩大产业合作。
  经由上述,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紧扣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对台湾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推进作用。表1显示了台湾技职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对应关系。
  三、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对城市化形成的影响
  台湾技职教育历程60余年的发展,对台湾城市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台湾技职教育在城市化运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技职教育发展提供经济建设的人力需求,技职教育促进人口的城市化,技职教育提高准城市人口的素质。
  (一)城市化的意义及发展
  就全球而言,无论是已开发国家或开发中国家,在人口改变上的两大趋势,都是高龄化与都市化。此两种现象,在已开发国家首先发生,开发中国家脚步较慢,但此两大发展趋势则相当明显。依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居住都市人口比率在1800年为2%,1950年为30%,2003年达48%,至2007年已超过50%(“行政院”主计处,2006)。人口的城市化对当地经济、教育、人口及治安政策之规划,均有深切影响。
  人口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密不可分。城市化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与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在工业革命前,城市人口仅占人口的3%,城市化速度缓慢。18世纪工业革命产生,使城市化速度大幅提升,20世纪初城市人口达14%,80年代增为42%(蒋乃平,2002)。
  所谓城市化,目前全球尚无一致的定义,依各国对人口普查的定义而有不同,如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及新西兰等国,系依规模大小作界定(居住人数、人口密度);部分非洲国家则以少数较大行政中心作为都市及乡村分野,日本、澳洲或中国大陆等,则依若干分类标准(居住人数、所支配的主要经济活动、行政管辖的界限及具备都会特性、服务与设备等)作判定。中国台湾地区则以人口聚居程度作分类(如都市化区、都会区等)。就台湾的分类标准而言,所谓都会区系指同一区域内,以一个或一个以上之中心都市为核心,连结与此中心都市在社会、经济上合为一体之市、镇、乡(称为卫星市镇)所共同组成之地区,且其区内人口总数达30万人以上。
  全球人口增长及都市化的脚步相当快速。1804年,全球人口达10亿,1927年达20亿(历经123年);历经33年后,1960年达30 亿;再经历14年后,1974年达40亿;13年后,1987年达50亿;12年后,1999年达60亿;13年后的2012年,达70亿;估计2028年,将达80亿。可见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当快。但从都市人口的增长来看,则速度更快。1960年,城市人口达10亿人,25年后至1985年达20亿,17年后,2002年达30亿,估计2017年将达40亿,可见人口城市化的脚步比人口增长的速度还要快。
  人口城市化比率的发展,成长最快者主要来自开发中国家。如表2所示,1975~2003年平均增长率为1.6%;其中中国大陆、韩国分别为2.8%、1.8%,为近年发展较快国家,而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城市人口已趋于饱和,增长幅度有限,未及1%。台湾地区至2005年,都市人口已占7成,年增率平均仅为0.5%,与日本相当(“行政院”主计处,2006)。
  近年来,在已开发国家,都市人口增长已渐趋饱和,都市房价上涨,交通拥塞及居住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都市人口向外扩张,形成了都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这是都市扩张的动态指标。全球人口快速成长城市化的另一项特征是都市群剧增,全球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市群在1975年仅4个(东京、纽约、上海、墨西哥城),至2003年增为20个,成长迅速,前10名中,亚洲包括6个。但预估至2015年,前3名均为亚洲地区所囊括,见表3。
  (二)台湾人口分布及城市化情形
  台湾刚光复时人口约为600万人,至2014年6月,总人口数已达23392036人,人口增长迅速。但近年来,受到少子化、高龄化的影响,妇女生育率降至0.8,预估至2016年人口将出现负增长,故生育率的低落在台湾列为安全问题,得到政府相当重视,各县市均有不同的策略或方法,鼓励人口的生育或移入。目前台湾的行政区有五都17县市,亦即人口往城市移动,形成了五大都会区(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至2014年底,将增加一个都会区(桃园),而达到六都。此六都目前的人口数为160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0.4%,如加上基隆市(37万人)、新竹市(43万人)、嘉义市(27万人)等三个都市,则人口总数达1711万人,占台湾人口的74.4%,亦即有3/4的人均住在都会地区,人口集中都市,都市化的现象相当明显。
  目前六个都会区,以新北市人口(400万)最多,高雄市次之(278 万),依次为台中市(270万)、台北市(269万)、桃园县(204万人)、台南市(188万人)(“内政部”,2014)。
  就都市化的速度而言,1990~2005年,居住都会地区人口增加了216万人(15.9%),其中台北县增最多,达54万人,台中、彰化地区增53万人,中坜、桃园增52万人。台北市、高雄市、基隆市等因人口渐趋饱和,不但未增反而减(-0. 2~-0.8)。
  (三)技职教育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1.技职教育提供城市化所需人力需求,加速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的形成与工业化、现代化有密切相关。台湾早期产业以农林业为主,约占就业人口的9成,后期开展工商产业,近年来服务业大力发展,而影响技职教育的走向。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职教育提供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这些人力主要系由乡村人口涌进都市而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由产业发展来带动,产业发展造成人力需求,形成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的现象,因都市就业机会较多,故经济因素是乡村人口移向都市的主因。研究发现,都市人口比率与平均国人生产总额(GNP)密切相关,达0.81。台湾近20年资料显示1986年后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3(“行政院”主计处,2006),显示出都市化程度与经济成长的关联更高于全球平均水准。
  这些由乡村移往都市的民众,他们想要在都市地区就业,必然要有一技之长,其可行途径就是参加各类技职教育的培训。因此,技职教育的实施,使乡村民众具有一技之长,可以在都市地区就业、定居,从而加速了城市化现象。
  2.技职教育提升“准城市人”的素质,巩固城市化现象
  技职教育的实施,不但使移居都市者具有一技之长,而赋予就业的能力;同时亦对这些移居者,提供生活于都市的观念、习惯、生活型态等的理念与知能,使移居者能适应都市的生活,达到都市生活的要求与水准,这就是对“准城市人”的一种改造过程,可以名之“人的城市化”改造,使其成为城市的居民,可以在城市中生活与适应, 这是技职教育对“城市化”的巩固作用,可以深化城市化的基础。台湾在城市化发展中,这种来自技职教育对“人的城市化”的改造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22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