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探究无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鞠久虎
宋代大儒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学习数学与读书一样,是一个辩证和统一的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学习无疑须有疑――生疑
学者张宰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疑”应是认知的冲突,理智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之后,课本中提出让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往往能用表格很清楚地表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提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可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这句话。比如,当出现“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这道判断题时,学生往往认为是正确的,其实这个判断是错误的。究其原因,也就是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后就概括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是否适切呢?
二、有疑定要求无疑――析疑
质疑是学生构建知识的重要环节,同时质疑也要是有根据的怀疑。教师既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析疑。
例如,在学习“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时,长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全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如果在学生学习了这些特征后,教师就要求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将会导致学生误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并列的概念。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对照被称为“正方形”的这一类图形,自主探究长方形的每一项特征正方形是否都具有(都具有)。既然正方形都具有长方形的每一项特征,那么请学生们再思考这两种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正方形是长等于宽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然后进行分类,通过欧拉图(如下)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两者间的种属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会明白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这条判断是不正确的,且在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之后,也会更加理解: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对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样适用,即可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三、无疑本自有疑始――明疑
学习的更高境界是能自主地学习思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从有疑到无疑,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品质,在不断的循环质疑中明疑,从而达到无疑。
例如,在教学“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后,请学生上黑板板演720÷9,出现两种不同的竖式形式。如下:
课堂上,学生对余数0所写的位置不同引起了激烈的争辩。生1:“①是正确的,把720看成72个十,余数0可以写在十位数2的下面。”生2:“②也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写完整。”学生们纷纷点头赞许。在这样的探讨、质疑中达到无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不断增长着与他人分享的内需。
四、有疑方能达无疑――释疑
有疑方能达无疑。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追求,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中提高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夯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先介绍普通计时法,再引导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且在学习了它们的互化之后,适时地抛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学习24时计时法?一天有24小时,可钟表上为什么只有12小时?什么场合用24时计时法比较合适……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讨论热烈,兴趣高涨。课后,学生有的查阅资料,有的积极上网查询,努力探寻问题的答案。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使学生有问题可想,创设“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敢于提问并善于思考,在不断的生疑、析疑、明疑、释疑中激荡智慧、发展能力,助其成长为具有头脑、具有探究能力、内心丰富的人。
(责编 杜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