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育中的德育目的,促使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和精美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搞好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
当我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探讨人物心理一环节时,我让学生设想:范进在确信自己中举后大嚷“好”的时候能想到什么?有的学生想到“我再也不用受到胡屠户的辱骂了,不会被人瞧不起了”,但有的学生想到“等我当了老爷后,看谁还敢骂我”,“我会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对我点头哈腰”,“胡屠户让我受足了侮辱,我也要让他受到侮辱”……听了这些话,我心里不禁一颤,十五六岁的孩子可不能让他们有这样一种睚眦必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不健康的心理。教师需要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给学生以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由此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道德教育。
一、德育是什么
德育,简而言之,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狭义的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许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 “守一”即是强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范畴的最基本的内涵,强调学校德育应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做起。“望多”是指德育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项基本价值教育的内涵。所以,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二、语文学科与道德教育
“文道合一”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选进中学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一特点决定了本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进行,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离开了“文”的传授来讲“道”就不成为语文教学;同样,离开“道”的教育来谈“文”就成为机械枯燥的文字符号的灌输,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把握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真谛。
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是人的一生中从儿童少年时期迈向青年时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时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内容广泛又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细处着眼,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教育任务。德育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语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充分重视了语文教育中尤其是文学教育中实施道德教育。像“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语文教育尤其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语文德育的特点
文学营造的生活世界虽然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是人类的理想的意识形态。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它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情感性,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这种生活世界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蕴含着作者的厌恶与喜好,也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和理想。
语文这一学科在德育中的最大特点是“文以载道”,整个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整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语文诸多课文的字里行间,对人和事物的描写,无不反映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倾向性。教材中很多内容描写仁人志士追求真理、不畏艰辛、百折不回、英勇献身;歌颂忘我工作、艰苦创业,为祖国、为人民无私贡献;赞扬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维护民族尊严;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描绘祖国壮丽河山,抒发爱国热情等。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进行精神,心灵和情感上的教育。我们在感动和沉醉的熏陶的同时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只要能以真挚的感情讲述、分析这些课文,就能产生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德育作用。
四、语文德育的策略
(一)、情理结合,以情感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是仅属于人类并且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人的道德行为是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的。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景,对学生动之以情,让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学习课文,同时,教师还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从而使德育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如在教授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感人肺腑的至亲至情,通过课堂情景的设置,来感受父子间的相怜相爱,再结合汶川抗震救灾中表现出骨肉亲情、手足之爱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对亲情观念有更加具体的感悟。《最后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欣赏韩麦尔先生的服饰,神情,动作,以及那凝聚满腔悲愤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字,去感受课堂上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感动中,我想学生会对自己的语言和祖国的热爱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语文课中的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使学生在理性上有较深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文学是情感和形象的统一的语言艺术,这就注定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情感的养成就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正是借助这种优势增加学生生活体验的可能性,加深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体验到别人无法体验的东西。
(二)、至善至美,以美扬善。
文学的特性是审美的,人类一直追求真善美的浑然一体。在现实的生活体验中,人们也认同,善的就是美的,美的也是善的。孔子说“尽善尽美”,荀子说“美善相乐”。在人类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评价中,美和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美和善是人所特有的两种价值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自然地将道德评判融入审美判断中,在美感体验中掺入道德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在审美体验的愉悦中对文学形象蕴含的善产生共鸣和共识,从而达到以美扬善的目的。课文《春》,让我们为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诗情画意的情境所感染,自然我们心中对生活就有了一份更加渴望的激情。《散步》中的祖孙三代家庭生活的和和美美,更是每个家庭的榜样,是每个人心底的憧憬。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将自己的激情甚至整个身心融入到人类生活的至善至美的追求之中。
总之,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知识的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提高全民思想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直接推动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