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是一门生动而富有感情的学科,每篇文学作品除了优美的文笔,还有丰富的情感。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坚持情感教育,并在课堂中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实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重要性 实施方式
一、关于情感教育的认识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关于情感教育的认识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已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体验。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心理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以及与其它的心理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首先,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文教师热情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其次,理智感、审美情感、道德情操,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三大支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1、情感教育是实现语文教学总目标的重要载体。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总目标第1条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育必须以情感教育作为线索,以情感教育作为教学载体,并将这些健康向上的情感素质内化成学生的人格特质。
2、情感教育是实现和谐的“教”“学”关系的纽带。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传统陈旧的教育方式,体现教师的至高无上,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思想,更斩断了教与学应有的内在关系。情感教育,摆正了师生关系,摆正了教学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地氛围中主动接受知识,教师在轻松的情境下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
3、情感教育是知识教学的“催化剂”。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除了培养“智商”,“情商”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情感的培养。当然,我们端正了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也不能极端化地又忽视知识的传授。因此,“情商”、“智商”的培养要和谐开展。对于“智商”的培养,情感教育又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如果学生有健康积极的情感素质,对社会、人生和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必然有积极进取的求学精神。另外,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应该强调情感性。 (叶圣陶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起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情感教学的“催化剂”作用不容忽视。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运用巧妙的导语,创设教学情境。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带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语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愿望。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拨动其心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师生共鸣。如有一位老师讲《背影》时,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用“情境再现法”,设法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进入 “情境共振”的境界。如音乐渲染。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选择恰当的音乐便能渲染教学情境,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如讲《沁园春・雪》一课,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装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如学习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段描写,就可以用一曲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琵琶演奏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的情感被提到高潮,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又如画面呈现。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从而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花比作“亭亭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相关的画面。可以是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刀光录像等,此时学生不仅可以用眼看,而且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嘴尝,情感体验是全方位的。如在教学《天净沙 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旁的稀疏村落里,人们正在准备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身骑着一匹瘦马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过的景象展开联想,由异乡的“叹”联想到他的他的乡愁。
又如有位教师在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时,播放了圆明园以前的图片和《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既让学生体味“万园之园”的自豪,又让学生感受毁于一旦的耻辱。一切皆因国家不够强大而造成。通过前后对比,学生有了直观感受,无须过多的言语,学生内心被感染,义愤之情溢于言表,爱国之情激荡于怀。在此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中让自己最感动及联想最多的地方,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进入了本课文的学习。学生发言也大胆了,说感受也基本上都能围绕课文的内涵来谈。这一切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
曾听到一位教师讲《背影》这一课,讲到“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时,他挥手几笔,一下子勾勒一个体态肥胖步履艰辛的老人姿态出来,学生被这绘画的技艺吸引住了,气氛很活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挖掘教材的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作品感人至深之处往往是作者运用关键词描写的精彩章节,如果教学中对这些关键词稍作点拨,就会使学生凝眉动容,浮想联翩,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作品中,与作者同悲同喜,共忧共怒。这些关键词平凡简练却深刻隽永,光彩奇异。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拿钱的动作就耐人寻味:“在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排”尽显其穷酸却摆阔绰的迂腐。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也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吟诵反复,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神韵,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也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正反对比,辨析总结,让学生理解此外为什么这样写而那样写?假如那样写效果会如何?从而体会作者的匠心。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而且崭露头角,同时显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大地复苏、万草萌生的新奇愉悦的感觉,真可为妙笔传神。
(四)利用教学语言,调动学生情感。
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了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悟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凝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诵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情谱成,用鲜血书就的文章。全文冷竣如铁,热情如火,那悲壮、激昂的感情充满字里行间。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沉重、悲愤、饱含感情朗读深深感染了学生,一个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巨人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目中。可见,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 ,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五)真情诵读,引导美读,体味情感。
美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能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中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带有审美欣赏性的美读,由于参与言语的理解、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好的想象,使得客观上再现了作品的形象美、情操美、意境美。“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正是在美读中,读者的情感不设防地与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浑然相通。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个中滋味”,如读《最后一次演讲》时,就应激情喷涌,“拍案而起”,坚定、高昂地再现闻一多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战士形象;又如《济南的冬天》中所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脑海里就会浮现美丽的图景,于人情人境之中,感受到济南冬天的恬静、安适、静谧。这样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优秀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伟大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融会交汇,灵魂对灵魂的告白,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
(六)写作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
文章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情感充沛的文章,必然会匠心凸现,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进行情感培育,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是写作教学理应承担的责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在写作设定目标时,就要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重点放在培养兴趣和自信上,让学生“真心”想写。第二,在写作教学中呼唤个性,展示个性。个性的张扬,情感方面就少了许多障碍;自由灵活的写作,学生就少了许多“造假”的机会,而自主的写作,也会让学生自主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情。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敢写。第三,在上述前提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同时,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感情中,融入民族的伦理道德理念中,力求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提高情感素质水平,让“情感教育”在写作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让学生从书中经常抬起头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类的前景,鼓励其勇于发现、善于捕捉,立足现实是语文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在“美”这个话题作文中,我们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去发现美、挖掘美,美不仅在春夏秋冬,山川河流;美更在亲情、友情、爱情之间;更在诚信、互助、宽容之中……
又如“脚印”这个话题,教育学生踏实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走正路,勇敢走自己的路。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 古尔曼也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长虹;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李卫芳;《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3]董朝晖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8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