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说阅读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其红

  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其中在小说中也有明显的提示。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理解词句,把握文意内容,分析、评价、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去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鼓励考生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提倡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具体落实到小说阅读中,重要的一点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用意或作用。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小说类文本阅读也受到重视。近年来,广东、宁夏、海南、江苏和安徽卷等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小说阅读,而分析人物形象又成了小说阅读的必考题目,因此,熟练掌握一些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考试题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命题方式
  
  (一) 历年高考试题
  1.(2004春招北京、安徽)
  20.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2.(2004辽宁)
  19.回答下列问题。
  (1) 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2) 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2007宁夏、海南)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4.(2007湖北)
  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5.(2008浙江)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
  6.(2008广东)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7.(2008江苏)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8.(2008宁夏、海南)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9.(2009辽宁)
  11.(3) 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10.(2009海南、宁夏)
  11.(2) 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11.(2010山东)
  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12.(2010全国新课程卷)
  11.(2)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3.(2010安徽)
  1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14.(2010辽宁)
  11.(2) 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或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某某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或某某具有哪些性格特点?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①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② 语言描写:A.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 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④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⑤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不同的角度着力刻画人物形象。
  如:2010高考山东卷所选小说《骆驼祥子》,对祥子的人物形象刻画就是从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刻画,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对刘四爷的人物形象就是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等多方面刻画。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例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选小说《乌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就为我们提供了主人公乌米的生活环境,突出了她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3.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作品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绘制这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得出人物性格。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10年高考辽宁卷所小说《洗澡》,小说主题思想深刻、丰厚。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风俗人生。“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这样,就能准确分析“他”和“小伙子”的人物性格特征。
  思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烛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其性格特点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星逝
  他出生的时候,头上有五颗闪烁的星。
  有人玄幻地解释,一颗是想象,一颗是沟通,另外三颗是活泼、信任和爱。
  “假如……嗯,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会……”“呵呵,爸爸不会有那么一天了……”“那如果呢?”“没有如果!”“爸爸呀,只是如果……”“不要总是问我这些不可能的事情!多想点有用的东西!”
  一颗星碎了。
  13岁的时候,他陪爸爸散步。
  “爸爸,今天下课很有趣,我和同学把各种诗词的句子打乱,再重新排列……”“问题是你肚子里有几首诗?”“我们翻了辞典呀……”“我总是让你多背些诗词,你背了多少?”“你背几首我听听!”“……”“今天晚上给我把《唐诗三百首》前五首背下来!”
  一颗星碎了。
  17岁的时候,他放学回家迫不及待地和爸爸说:“爸爸,今天老师让我们每人唱了一首歌,我同桌可真是卖力气……”“上课的时候?”“嗯……也快下课了……我同桌他……”“还没有下课竟然搞娱乐活动?!”“可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任务已经完成了……”“那就不能温习一下吗?你们那个年轻老师我原来就看不惯!”“爸……”“不行!我明天得向学校反映一下!”
  只剩下两颗星。
  21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爸爸走进来。
  “儿子,吃完饭休息下再看吧。”“啊!知道了。”“这是谁的笔记呀?”“同学的。”“你自己的呢?”“我上课的时候落下了几段,就……”“别人能记全你怎么就不能!你比别人少什么了?”“我只是参照一下……”“上课你都干什么了?这就是你的笔记?写得跟猪爬的似的!”
  只剩最后一颗星。
  27岁的时候,他带女友回家。
  “你们怎么认识的?”“啊,在‘千人’。”“那是什么地方?”“一个迪厅……就是跳舞的地方。”“什么?女孩子怎么去那种地方?”“爸爸,这都什么年代了,年轻人都喜欢!”“这女孩子太不稳重。”“我建议你再考虑考虑。”
  他没有了星星。
  几年后,他成了父亲。
  请从“父亲”或“儿子”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对人物作出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小薇和小男孩妈妈,小薇的性格特点是:处世冷漠,多疑,以致误解。小男孩的妈妈:热心肠,与人为善。
  二、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不得法,使儿子逐渐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品质。儿子:本来有许多宝贵的品质,但由于过分听从于父亲,逐渐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品质。(从其它方面作答,言之成理也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