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SZZD09005课题组
摘 要:运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对180名少数民族同学和180名汉族同学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比汉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主要原因在于适应问题、时间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198-0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的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它基于个体长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主观和稳定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的维度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于生活的整体性评价,不同群体的评价指标会有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个体的主观体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活满意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生活满意度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是主观幸福感很有效的指标。二是积极情感,生活中的一些愉快的情感体验。三是消极情感,与积极情感类似,是一些正常范围内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严标宾,郑雪等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生理因素,如健康水平;还有一些心理和社会因素,如付爱兵研究的时间管理、甘秀英等研究的人际关系、宽容、社会支持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状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经过学校和其他方面的努力,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尽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国内已较为丰富,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方法
1.被试。从新疆地区采用随机取样法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76份问卷,经过剔除无效问卷,剩余165(全部为少数民族)份问卷,其中男生77人,女生88人;大一学生35人,大二学生56人,大三学生65人,大四学生9人。在本学校发放问卷187份,回收经过剔除后剩余177(全部为汉族)份,其中男生68人,女生109人;大一学30人,大二学生69人,大三学生72人,大四学生6人。由于大四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在学校,所以数量较少,因而不对大四学生进行分析。此外,为了控制生理上的影响因素,我们选取的都是身体健康的被试。
2.方法。(1)主观幸福感量表(GWB),由四个分量表组成: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采用Diener(1985)的主观幸福感问卷,问卷由四个因子组成分别是主观幸福感(5个题目)、积极情感(6个题目)、消极情感(8个题目)和总体幸福感(5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记分:1表示非常反对,5表示非常赞同。在正式测试之前,随机抽取了167名本科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信度测量: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Alpha)分别是:0.77、0.81、0.84、0.70;四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325-0.486,有显著相关。(2)生活调查问卷,根据前人有关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与几名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所编制,包括四个方面: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环境适应。(3)进行深度访谈,随机抽取一部分少数民族和汉族同学进行访谈,作为分析差异的原因。
3.数据的处理。数据剔除完毕后,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性别在不同民族间差异。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男性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总体幸福感上有显著的差异(t=4.712,p<0.01),在其他的三个维度上均无显著的差异,在得分上汉族学生(17.10±3.31)高于少数民族学生(14.77±2.64);女性大学生在消极情感(t=-2.434,p<0.05)和总体幸福感(t=2.494,p<0.05)上有显著的差异,且汉族女学生消极情感得分(18.02±4.38)低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得分(19.40±3.36),总体幸福感得分(17.18±3.25)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得分(16.25±2.40),其他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2.年级在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个年级上的差异有所不同,一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t=2.843,p<0.01)和消极情感(t=-2.368,p<0.01)上有显著差异;二年级大学生在积极情感(t=-1.691,p<0.01)和总体幸福感(t=2.859,p<0.01)上有差异;,三年级大学生在消极情感(t=-2.451,p<0.01)和总体幸福感上(t=4.429,p<0.01)有差异,而且这些差异都是极其显著。汉族学生的生活满意度(16.77±3.91,13.39±3.55,14.33±3.48)、积极情感(18.90±3.45,16.45±4.17,18.19±4.00)和总体幸福感(16.77±3.14,16.78±3.39,17.79±3.19)上的得分均大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满意度(14.17±3.45,13.98±4.07,13.17±3.14)、积极情感(18.54±4.18,17.63±3.45,18.17±3.96)和总体幸福感得分(16.00±3.33,15.20±2.66,15.63±2.10);在消极情感上则是汉族学生得分(17.17±3.95,19.03±5.24,17.31±3.89)低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得分(19.43±3.74,20.11±3.93,18.86±3.50)。
三、讨论
1.性别之间的差异分析。根据访谈的结果表明:汉族男性和少数民族男性同学在时间管理、适应问题和社会支持方面有所差异:(1)在时间管理上汉族男性同学倾向于结伴出行和社团的管理工作,而少数民族同学的时间主要在于上网或和本民族同学出行,这可能是造成主观幸福感有所差异的原因,因为课余时间放在社团工作或者勤工助学可能会感到时间充实,而上网聊天则相对的充实程度会降低。前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高时间管理倾向者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时间管理倾向者。(2)在人际交往上有所差异,汉族学生会通过社团或学生会等来结交更多的非本专业的人,而少数民族同学则更倾向于结交本民族的同学。汉族女性同学和少数民族女性同学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少数民族同学对于大学同学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增加而感到不适应。这可能会使得一开始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厌烦等情绪,因而影响主观幸福感。此外,少数民族喜以群居生活,有大家庭的传统,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的宽松,少数民族家庭一般有三个以上的子女。因为子女的众多,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疼惜有所减少,父母的关爱减少也致使少数民族同学主观幸福感下降。这点在女性中体现尤为明显。
2.年级之间的差异分析。一年级同学的问题着重在适应和人际关系处理上,在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无论是汉族同学还是少数民族同学都会存在一些生理方面的不适应;而少数民族同学可能在言语、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性这些方面产生不适应。例如:生活节奏的加快、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得不到他人的足够重视和人际交往方式的不同,这些都是短时间内通过努力很难适应的。所以,这些方面会对情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此外,由种种原因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自豪感降低,其他民族同学对他们持怀疑心态,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同学与其他同学交流时产生障碍,进而降低主观幸福感。二年级的同学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则主要体现在时间管理上,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退出社团或学生会,对于时间的管理利用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程度。这点和以上对性别分析相同。三年级的同学的主观幸福感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访谈结果表明并未在任何方面存在差异,因为大三是决定继续深造还是工作的时期,不管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问题都是类似的,因此认为这不是造成主观幸福感差异的原因。
四、结论
1.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性别之间的差异是由不同的因素所造成的,男性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时间管理和人际关系,女性之间差异主要在于人际关系,并且少数民族同学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
2.一年级不同民族同学主观幸福感的差异,主要在于适应问题,尤其在语言和民族习惯方面;二年级不同民族同学主观幸福感的差异主要在时间管理上;由于取样的局限性导致三年级的差异原因未能得出。
3.汉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同学之间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差异主要和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有关。少数民族学生从初步接触汉民族文化到了解、适应、接纳、融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期的长短则与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何使适应期变短则需要学校、老师、同学和少数民族生本人都得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学校可以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大学生活各个方面的平台;少数民族同学本人也可以积极配合,积极主动参与各类使自己健康成长的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活力,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2]付爱兵.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相关[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8).
[3]甘秀英,杨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3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