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邦柱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建构性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条件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建构而获得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引发认知心理平衡、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都注重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实施更优的课堂教学。
近日观摩了本市泗阳中学胡继中老师的一节课改实验课,内容是“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山东版),下面仅就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手举人物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人吗?
学生:左面这个是姚明,右面那个是刘翔。
教师:他们突出的特长是什么?
学生:姚明打篮球,刘翔是110米跨栏跑。
教师:他们成绩怎么样?
学生:(学生七嘴八舌、情绪高昂,教室秩序有点混乱)
教师:他们在各自的体育项目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假如将他们的比赛项目对调一下,情况会如何?
学生:他们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教师:为什么?
学生:对调以后都不是他们的拿手项目。
学生:没法发挥各自的特长。
……
教师:很好!要取得成绩,必须发挥各自的优势。人是如此,一个区域的发展,也要发挥它的优势,依靠优势才能谋求发展。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就是利用当地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起来的,该区发展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呢?请看有关鲁尔区的视频(鲁尔工业区的位置、资源分布图及景观图)。
学生:(观看、思考)(自然导入新课学习,学生兴趣盎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创设好的导入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活动的兴奋引入到课内学习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准备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以学生关注的话题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类比,由人的特长、人的发展迁移到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开发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用视频创设情境,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地联想、思考,引入教学自然流畅,教学过程得到了较好的优化。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维探究
新课程要求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而这种探究式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思维发展过程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就是提出并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离开了问题,情境创设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源泉。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地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深思―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胡继中老师在这节课中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他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鲁尔区的发展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
*依据鲁尔区优势的区位条件,分析鲁尔区能形成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鲁尔区在开发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教师层层定向设疑,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相应的问题序列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并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课文、分析图景,主动探究、质疑讨论,教师加强引导,把讨论引向深入,切实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合作交流
创设活动情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活动情境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让新课程的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它将学生参与地理教学过程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做好这方面工作,教师需想方设法激活地理课堂,将学生吸引进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力求让教师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完美的统一。胡继中老师在这节课中创设了以下活动情境。
*全班同学组成赴德国鲁尔考察团,分经济顾问组、环保专家组、行政决策组三个考察小组。经济顾问组主要负责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鲁尔工业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据此提出鲁尔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
*环保专家组主要负责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鲁尔工业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据此提出鲁尔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
*行政决策组从管理的角度重点考察鲁尔区整治前后主要采取的不同措施,以及整治的具体做法,并就经济顾问组、环保专家组展示的成果,详细进行点评和补充。
*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考察结果。
地理教学是地理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地理活动中,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与交流,进行争辩与归纳总结,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交往能力。
二、对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
1.情境创设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论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的过程,不能为了追求“热闹”的场面,赶时髦,让创设的情境要么喧宾夺主,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要么偏离了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流失。胡继中老师在鲁尔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一课中设计的四个问题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创设的问题情境。
2.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地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教材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地理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在这节课拓展延伸中,胡继中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作为“泗水古国、杨树之乡”的泗阳,正在着力打造“运河新城、宜居家园”,请你立足家乡实际,向县领导建言献策,写一篇《促进泗阳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和深化知识,体现了新课程“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的重要理念,可培养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学习地理的习惯和品质。
3.情境创设必须切入学生“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要有适当的深度,可激发学生思维,太难或太易都不好。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反而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太易,学生有的会以为学习没什么了不起,学不学无所谓,不学问题照样解决。教师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应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常说的摘果子时,需“跳一跳,够得着”。在这节课中师生共同学习掌握了鲁尔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采取的策略后,再去剖析这样一段情境材料就顺理成章。
东北工业区曾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鞍钢、一汽、大庆、哈飞、大连造船、沈阳机床等,东北工业区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但目前东北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要振兴东北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成功改造的经验!试分析一下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在我国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完美的教学情境创设是一门艺术,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丰富多彩的景观图片、动态直观的视频资料、人人参与的角色扮演、师生互动的实验操作、走出课堂的野外观察,都是情境创设的重要元素,只要地理教师用心思考、勤于实践、认真反思,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就可以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4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