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蛙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 煜
残月如钩,星光似豆。
夜幕把白天的喧嚣与浮躁全都网走了,一切归于宁静。白天刚下过一场春雨,洗去了我满身的疲倦和烦恼,心灵似乎一下轻松了许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仍无睡意,于是开始翻检一天来的收获。此时,蛙声如潮,透过月光幽微的窗棂,回荡在我的斗室中,如诗之动人,歌之悦耳。我此刻才真真切切感受到春天来了。
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蛙鸣我是听得清清楚楚的.那极富节奏与韵律的呱呱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响彻夜空,如入春以来的第一声惊雷,动人心魄。接着就有第二只,第三只……成百上千只随声唱和。一蛙独奏,其声清脆欢快;众蛙合鸣,其声雄浑嘹亮,声音响成一片,一浪高过一浪,一波接着一波,此时境界俱出,情致顿生,如阵阵松涛,声声磬钵,经久不息。
然而,我总觉得它与故乡的蛙声不同。故乡的蛙声似乎别有一番情味。“雨水”节一过,房前屋后全是汪汪的水田。蛙们养足了一冬的精神,此时也热闹起来,那声音温温润润的,如江南小调,唱醒了整个山村,唱响了春耕的序曲。
我就是伴着蛙鸣出生,听着蛙声长大的。父亲说:我出生时正赶上蛙鼓齐鸣。这也许是我一生下来就喜欢聒噪的缘故。每当我哭夜的时候,母亲总是把我抱在怀里,在房前屋后的田埂、畦地来回走动。说来也怪,我一听到蛙声立刻就不哭了,然后睁圆了小眼睛,出神地听,听累了,就伏在母亲怀里酣然入睡。不管多忙,母亲夜夜都带我去听蛙声,否则,那一夜全家人都不得安宁;蛙声令母亲苦不堪言,却成了我的催眠曲,谱唱了母亲全部的爱。长大之后,出门求学,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奔波于城市的喧嚣之中,听不到蛙声,听不到蛙声里熟悉的乡音,一个人孤独极了。也曾梦里还乡:花月之夜,独坐于田埂,依偎在母亲的怀里闻稻花之香,听蛙声诉说丰年!
这使我后来的文字大都与家乡的蛙声有关,蛙和蛙声有关的东西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一组组美丽的意象,成了割舍不断的乡情。
而今,我辗转到市郊的一所学校,蛰居于一间斗室。每至夜晚,便能听到蛙鼓传唱,没有什么比这更令我心旷神怡的了。今晚的蛙声似乎更热烈,不知故乡今晚是否蛙声一片。
(指导教师 方绍鱼)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自古以来,乡思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尤其是漂泊异乡,身处逆境的人,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使是功成名就、事业发达的人,也剪不断思乡的情结,如果听到一声熟悉的乡音,看到一处与家乡相似的场景,都会勾起那许多美好的回忆。人到老的时候也都有“叶落归根”的情怀,总会向往着死后能够魂归故里。世上也许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冲淡这种乡思情结,人们一旦从世俗的对富贵荣华的追逐中,对功名利禄的执著中安静下来,生命深处的认知就会浮现,人就要返本归真,故乡、亲人、祖国的影像自然就会萦回在脑海中。
《聆听蛙声》一文就是以乡思为主题的文章,文章由现实的蛙声写起,引出“我”对故乡的蛙声的回忆,以及童年时母亲抱着“我”伴着蛙声入眠的情形。通过两者生动形象的对比叙述,赋予了蛙声丰富的内涵,使在农村常常可以听到的蛙鸣声,变成了怀乡的奏鸣曲,成了在外求学的“我”真挚的情感依托。表现出小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选材点评
为表达乡思的主题,作者并没有急于去写家乡的人和事,而是从写“蛙鸣之声”这一牵系自己情感的物象入手,展示出童年温馨的生活画面,把浓浓的血缘之情浑然地融入其中,在“听取蛙声一片”中品味乡情,在形象的场景描述中升华了主题。这样选材比直接写思乡的心情更有声色,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吸引读者。
写作建议
文章善于使用典型的物象来寄托个人的情感,它把情感这种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使人能够真实的感觉到、触摸到它的存在。有很多名家也都喜欢运用睹物思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典型的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就是他思乡的情感寄托。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试着运用。
布局点评
文章以“蛙声”作为行文的一条主线,围绕着“蛙声”的美妙旋律展开联想,布局谋篇。
开头部分,写城市郊区的蛙鸣。阵阵蛙鸣打破了春夜的宁静,驱走了“我”的孤寂。这段实写,为下文做了铺垫。
中间部分,“然而,我总觉得它与故乡的蛙声不同”,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把视线由现实拉入到对童年的回忆,表达乡思之情。
结尾部分,照应开头,再以“蛙声”收尾。
语言点评
语言生动而富有诗意,感情真挚而饱满。小作者能随时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运用多种手法,如比喻、通感、对比等。把蛙声描写的富有神韵和美感。
“一蛙独奏,其声清脆欢快;众蛙合鸣,其声雄浑嘹亮……如阵阵松涛,声声磬钵……”这一段描写,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入春蛙声幻化成高雅的交响乐,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那声音温温润润的,如江南小调……”这部分“蛙声”转而又成了江南小调,顿时也使人的心情变得宁静深远。恰当运用对比,引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回忆童年,对“我”哭的一段文字描写,蛙声是我的“催眠曲”,却让母亲“苦不堪言”,这里的蛙声又变成了母爱的一种体现。
可见,文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使人觉得真实,有情致,不造作。同时也显示出小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18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