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叙事艺术,掌握叙事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昌友 姚伟玲
叙事是最基本的作文能力之一。可是,不少同学却不懂叙事的艺术和策略。那么,如何叙事,作文才会更有魅力呢?请同学们试试下面的几种方法。
一、以小见大法
“事例要典型”,这是老师在同学们的作文批语中经常提到的。什么样的事例才算典型呢?一些同学认为,典型事例就是董存瑞炸碉堡之类的大事。其实,只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方法,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转化为典型事例。如何才能将小事转化为典型事例呢?这就要用到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可以将小事情和大背景联系起来,使毫不起眼的“小事”转化为具有代表意义(典型)的“大事”。
例如,《菜园小记》一文,种莱本是一件小事,但由于种菜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面对敌人的封锁与围困.延安军民开展生产自救而从事的一种生产活动,因此,种菜这种“小事”在这一大背景下便转化成了有重大意义的“大事”。
以小见大,还可通过刻画一些小事中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与众不同的精神、品质、形象这一“大”。
例如,一篇写母爱的文章,作者刻画了上火车前拥挤的人群挤断了“我”的行李带,母亲解下裤腰带扎好行李这一典型细节。于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布带便凝聚了深沉的母爱这一“大”。
二、犯中求避法
我们作文时,难免要写一些性质相似、内容相近的事情。这容易给人雷同之感。怎样才能将性质相似、内容相近的事情写出一些不同呢?同学们可以用犯中求避法。
“犯”是重复,指作品中的场面、事件、人物的行为等有某种程度上的雷同;“避”是变化,指在类似的场面、事件、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犯中求避,就是写出相同中的不同。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描写了藤野先生与鲁迅的三次谈话:第一次谈话,是因鲁迅所画的解剖图把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主动、和蔼地向他指出错误。这在外国人视中国人为“支那猪”的环境下,藤野先生的这一举动无疑震撼人心。第二次谈话.是藤野先生听说中国人“敬重鬼”,因此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这在医学界“无鬼神”的学术环境下,藤野先生的关怀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因材施教.彰显了人性。第三次谈话,是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对这连国人都嘲笑、批判的民族恶瘤,藤野先生却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三次谈话都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这正是鲁迅巧妙运用犯中求避法的结果。
三、张弛有变法
如果故事情节一直紧锣密鼓,难免给人剑拔弩张之感;反之,如果故事情节一味细吹慢打,又难以使人振奋。因此,处理好情节的“张”与“弛”颇有必要。
“张”,紧张,指文章中的矛盾冲突激烈;“弛”,松弛,指文章中的矛盾冲突相对松缓。“张”与“弛”有规律地交错,可使文章情节松紧适度。
例如,《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段,曹操问谁是当世英雄,刘备一味装呆。列举了袁绍、孙策、刘表等人,但都被曹操一一否定,矛盾逐步激化。当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刘备大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张”到了极点。此时,作者笔锋一转,却写“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便趁机借雷声掩饰内心的恐慌。于是,矛盾得以缓和。此为“弛”。在这一张一弛之间,既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又将人物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18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