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南曲场馆展览叙事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五峰南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曲的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如今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南曲的生存遇到了危机。本文以五峰南曲场馆展览策略为研究对象,借用文学领域的叙事学理论,从要素、情节、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期望能形成一套非遗场馆的展示概念和方法。从建立文化认同意识出发,加强南曲的基础文化宣传与保护工作,为有效推动后期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作为相关案例的指导,也可为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五峰南曲;场馆;展览策略;叙事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文化遗产的概念得到了扩展,从有形的文化遗产延伸到无形的文化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为: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我国从2006年到2014年共公布了4批、10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154项,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非物质文化项目多依靠口传身授,不少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的危险,博物馆作为传统物质文化的重要保护场所,自然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保护地,国际博物馆界目前也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南曲是流传于鄂西土家族的长阳、五峰、宜昌等地的一种土家曲艺形式,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曲主要流传于五峰、长阳地区,长阳地区改名为长阳南曲后,五峰地区为了区分也称五峰南曲。南曲也称丝弦,在五峰长乐坪、蒿坪、渔洋关等地流传,受当地文化、风俗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色。南曲大约产生于清雍正时期,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在民间流传,传承方式为挚友相教或子从父学。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南曲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据统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承人有近百人,如今大多谢世。在人人相传的文化传承中,传承人的培养是关键,而如何让更多人认识与接受南曲文化,并愿意投身南曲事业,需要开展合适的文化宣传工作,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和意义所在。
2 南曲场馆保护现状
目前,南曲的传承保护方式主要是办学习班,通过这种方式传承技艺和培养南曲艺人。实际上,刚开始学习的人多,后期因为技艺的难度越来越大和兴趣逐渐减小,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原因在于学习者不了解文化,无法将其上升到爱好的精神层面,当碰到一定难度时普遍会选择放弃,所以南曲文化的前期知识普及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据调查,五峰当地文化馆中设有南曲保护项目,馆中知识普及采用展板介绍的形式,对南曲的概念进行了基本的文字性介绍,这种宣传方式显然是缺乏力度的。首先,文化的历史厚重性没有展现出来。其次,南曲是曲艺文化,是一种行为活动,而常规物理展陈方式无法使文化的真正魅力为众人所知。政府投入是当前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毕竟非遗项目众多,单项投入有限,仅能支持经济而基础的活动。
认识到南曲非遗文化宣传与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展开了专项研究,将南曲非遗文化的前期知识宣传作为突破口,以文化场馆中的非遗文化展存为基础,基于非遗文化的事件性和行动性特征,代入文学领域中的叙事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力求探索一条适合非遗文化场馆展示传播的道路。
3 叙事与南曲非遗
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之后迅速发展传播到其他国家。叙事学是由拉丁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可以说,叙事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从实际发展来看,叙事学是对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他叙事领域。从人与行为关系的层面来解释,即呈现“讲述人—讲述故事—接收人”的关系。批评家沃尔特·费希尔认为叙事活动与叙事文本是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是由“故事”构成。叙事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如今叙事学研究对象涉及历史、戏剧、电影等领域,并在不断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通过的《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是人的参与,只有在人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实现文化的价值。南曲即非物质文化中的表演艺术类,参与者包括表达人和接受者,表达人即信息传播方——叙述人或表演者,接受者即听众和观众,通过叙述和表演活动实现文化传播。与这种关系最为相似的是近年来文学领域中不断升温的叙事学本质所呈现的关系:叙述人—叙述行为—接收人。当前,叙事理论已拓展到医学、历史、电影、建筑等领域,其中不仅有理论层面的成果,也有实践层面的成果。从相关领域的研究来看,将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南曲非遗场馆展示研究是可行的。
4 五峰南曲场馆展览策略
五峰南曲场馆展览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首先,对五峰南曲文化做整体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把握核心本质;其次,将南曲文化场馆的展陈设为研究对象,借用叙事理论对其进行“事件”表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要素、结构、叙事、情节几方面。研究成果以系统的方式呈现,并仅限于理论层面。
4.1 叙事要素
叙事即讲述故事,其中涉及三要素,即讲述人、讲述行为、受述人。在空间展览项目中,講述人即展览设计师,在空间中组织讲述内容即讲述,受述人即参观者和学习者,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讲述人及讲述的内容与方式。讲述人是最了解故事的人,在五峰南曲项目中,讲述人有两种。一种是设计人,设计人是故事外的讲述人,把握整体故事的讲述内容和方式;另一种是故事中的讲述人,这里指的是南曲的技艺持有人,是南曲文化得以延续的关键讲述人。要想保证讲述方式合理,需要设计人了解文化,同时要与行业专家和南曲艺人沟通交流,控制讲述的内容和方式。设计人既要展现文化的整体性,也要突出文化可持续的价值,只有让受述人对南曲有全面的认识,充分感受其魅力,受述人才有可能在思想上接受并认可南曲,通过学习成为南曲艺人。 4.2 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指讲述故事的构架,通常以故事时间顺序或发展逻辑展开。时间顺序通常用来展现历史性内容,表现事件发展进程,受述人可以通览全貌。逻辑发展主要以事件的因果关系来推进。一个合理的结构设计会帮助受述人顺利了解故事,不同的结构设置会使故事具有不同的面貌和宣传效应。研究可从从时间线出发,将其整理为4个主要阶段,即起源、发展、繁盛、延续。在这几个段落中,采用不同的叙述角度。第一部分采用通览全局的视角,以图文的方式展现文化的起源,南曲文化的所在地偏远,采用全局视角可以让观者清晰准确地了解文化地理与时间坐标。第二部分采用局部视角,讲述南曲两大派的形成和状态。第三部分讲述南曲发展的繁盛阶段,此处可采用半全局视角,不断揭示的叙述模式更有利于展现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第四部分是文化持续性概念的引入,持续概念的表达可利用图文或影像的方式展现目前所采取的措施,或者提取延续的核心——技艺传承,设计一个技艺演示的环节在展览中,以最接近受述人日常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视角构建传承的本真。在时间线的发展中,采用不同的讲述视角,使其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特征,增强讲述的语言魅力。
4.3 空间叙事
空间分为讲述空间和故事空间两种。讲述空间是指故事讲述的场所,叙事文学中即指作者创作时所处的空间,故事空间是指故事发生的场地。设计师通过调整两种空间的尺度关系和运用暗示语言,让讲述空间不仅能承载故事,也能积极参与故事讲述。在南曲展示项目中,讲述空间指设计师所操控的文化场馆空间,故事空间是指南曲发生和发展的地点,这里的讲述空间和故事空间都能被受述人感受,两种空间都是显性的存在。第一部分,起源:时间跨度较大,此时场馆空间呈现积极特征,而故事发生的空间可以照片或沙盘模型的方式表述,是讲述空间之中的空间。第二部分,发展:内容定位于文化的分流发展。空间可根据文化的分流呈现分割特征,受述人处于空间中,即在故事空间中,具有参与感。第三部分,繁盛:描述南曲繁盛发展的状态,空间视域开阔,受述人可自由穿行其中,选择信息,空间的开阔性与可选性喻示文化的繁盛与多样性特征。第四部分,延续:可采用小尺度空间或聚合性空间,非遗文化的延续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小尺度的空间可表述这种持续的状态,聚合性空间可以聚集观者的视线,提高对象的被关注度,如同前文所说,如果设置一个南曲的表演事件,可以使该事件成为核心焦点,能提高技艺传承事件的被关注度。
4.4 情节叙事
情节是叙事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情节即对事件的安排,包含“人物”与“行动”两方面,在故事中即指主角带有行动过程,多个情节联系与逻辑发展构成故事。南曲文化的传承是在技艺持有人弹唱的行动中形成的,在父子、友人间的传授过程中得以延续。情节即“人物行动”赋予人和场所意义,是南曲文化的核心与价值。在展示场馆中,可根据文化的特征适当地设计情节,加强对文化氛围的渲染。情节有具象和抽象两种。抽象型情节设置是指将空间、时间或事件放大或缩小,事件与空间和时间的错位关系使情节的表现呈现出张力。比如,南北对唱原指南曲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域不同形成南北两大派争鸣的状态,在空间中组织场景,建筑以南北对位布置,用建筑预示文化派系,以生动的物质空间景象表现抽象的文化状态。具象型情节是指真实还原活动发生的场所、空间、人物、行为,时间和空间尺度同真实时间与空间的尺度和标准一致。南曲艺人的技艺展示环节可以设置为具象型情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参与,技艺人的弹唱与观众的呼应是文化传承的实现。情节在非物质文化展示传播中的手法运用能有效表达声音、技术、行动等内容,观者可以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
5 结语
笔者从事文化场馆展示教育多年,关于叙事理论在文化场馆中的运用研究也有一定的积累,将叙事理论引入五峰南曲文化场馆展览研究是一种尝试,了解到非遗文化保护面临的各种问题,笔者仅就场馆保护这一角度进行了探索。针对非遗的本质(非物质)的价值内核的传达,叙事理论可以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和指导。叙事学中的理论研究已经被心理学、历史学、医学、电影、艺术领域借鉴,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希望笔者的项目研究也能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有效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蔡琴.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原则[J].中国博物馆,2008(3).
[2] 陆邵明.建筑叙事学的缘起[J].同济大学学报,2012(10).
[3] 陆邵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建筑学报,201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