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艳萍
现在正处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在品尝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的诸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不乏困惑及对新课程的思考。
一、教学中的困惑
1.“正文”之惑。
新教材正文简短,有的框题甚至只有几句,许多知识内容只是点到为止,教师对教材不容易把握。虽说依据课标要求可以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但究竟参考到什么程度,给学生讲多深、讲多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要求。若按旧教材要求做一定程度的拓展深挖,就会拔高教学要求,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因此,当学生预习教材时,文中简短的讲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图表”之惑。
新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图表。图表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可是,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再加上自身传统的学习习惯,一下子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根本不会阅读地图,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经纬线的划分和经纬度的标注、地图方向等都不知道。可以说,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水平极低。因此,对高一学生来说,新教材中穿插的许多图表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课改”之惑。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而我们的教学仅仅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比如,有的教师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气氛十分活跃,可往往是发散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兴趣,可结果却是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或者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结果是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轻轻松松、无所事事的样子,课堂收效甚微。
除此之外,教师的困惑之处还有很多,如课时紧张、教辅资料不配套、网络教学资源缺乏等。这都给我们的日常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二、教学中的思考
纵观这次新课程改革,无论是课堂组织形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其科学性、进步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新课改毕竟还是新生事物,具有不成熟性。对于以上的困惑,我想广大的地理教师应该会有同感。那么,新课程到底该怎么上?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正文”之思。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新教材,在篇幅不长的正文中抓住“文眼”――教材章节的重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掌握地理学科的原理和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比如,在“水循环”内容的教学中,可在学生知道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指图、画图,让学生发现: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这样,还把四大圈层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最后让学生联系我们当地实际画出有关的水循环示意图。这样下来,不仅锻炼了学生基本的读图、绘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坚持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新教材不是很追求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删减了一些内容,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与实际生活结合密切的内容、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比如,通过城市中楼间距的确定、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之间夹角的确定来加深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理解和应用等。
2.“图表”之思。
新教材中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了以图代文的形式,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了新课程理念。虽然高一学生的读图能力很低,分析图意的水平有限,但是通过阅读大量的图表,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同时,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还能提高他们从图表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日常教学中还必须补充一些阅读地图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多读图、分析图意。比如:教学新教材中的“大气垂直与分层示意图”时,就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以下问题:大气垂直可以分为哪几层?各层分别有哪些特征?各层与人类活动有哪些关系?
3.“课改”之思。
对于新课改理念我们应有理性的认识,课型的选择应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地球的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等,对于这样的内容,宜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先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当然,如果能插入讲解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会让他们既感到亲切,又觉得学地理很有用。如:“锋面与天气”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讲解这一内容时,我就结合前几天我们这里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天气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将前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做了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天气状况怎样?哪天是冷锋过境时,天气状况怎样?哪天是冷锋过境后,天气状况怎样?最后又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课堂效果很不错。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结构”、“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变迁”等,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学。然后由学生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地球表面形态”、“季风环流”、“自然带的分布”等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一些现象进行模拟,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样,还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达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
总之,课改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及时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推进新课改的实施作出自己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