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高考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创新,要求学生能融会贯通、真懂会用。这对传统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通过对地理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学中蕴藏的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等几方面进行探索,并为提高整合的效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080-02
高考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新的高考命题的走向是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创新,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真懂会用,助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针对这一变化,笔者认为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已很难适应当前的高考要求,为了使地理的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等品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高考甄选人才的要求,可以尝试把日常地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整合起来。笔者将从地理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谈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理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动思考和地理实践能力。所谓地理实践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力从何而来?“能力”是人的主观条件,知识是客观条件。知识的客观条件通过内因化为主观条件,又以主观条件的能力使知识有用。这种能力的培养,如果还是用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中的机械记忆,片面理解和简单应用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实现的。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具有体验性、探究性和过程性;具有扩大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和锻炼其他意志品质等特点。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因为,一方面,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所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其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材料,另一方面地理教学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拓展视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所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又由他们自己很自然地迁移到学科教学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弥补和促进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全个性的发展。地理学科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又会促进学生去加深、去开拓地理学科知识。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所以,除了单独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外,在学科教学中也能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高中地理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研究性学习
内容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的学科,门类复杂,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尤其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中蕴藏着大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是课本中自身蕴藏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二是阅读材料中本身就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三是每节后安排的“活动”中,就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四是每单元后设立的“问题研究”中的阅读篇、资料分析篇也可供研究性学习使用。这为进行地理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以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为例,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学习阅读材料,针对“活动”中的题目,要求学生分组准备,在上课时,做到精讲精练,留下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汇报自身准备讲解的内容,最后进行讲评。这样,既循序渐进的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热情。在第六单元即将结束前,要求学生针对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明确要求让学生自由组合成4人学习研究小组,任选内容,收集材料、综合分析、课堂交流。学生交流的气氛十分热烈,争论、辩驳、印证等活动此起彼伏。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的现象得到体现。课后根据晋江市磁灶中学自身的优势,对课堂进行延伸,由学生自愿报名,成立《磁灶镇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课题小组,同时由学校地理教研组牵头,化学教研组、生物教研组等共同参与,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开展调查、分析、比较、评估,最终形成调研报告等,既锻炼了学生实践、创新等能力,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
目前,地理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表現为学生与老师的热情均不高,流于形式、停滞不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部分课题严重脱离了高中教与学的实际,盲目求大,导致无法正常开展下去,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部分研究性学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目标;高考这一评价机制并未有实质改变,高中教与学的核心仍然是一切围绕高考转,使得研究性学习丧失了基本的源动力;高中实现的分科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与评价跟不上,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凡此种种,导致研究性学习从表面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若要把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下去,达到其预想的目标,必须转变观念,围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促进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在整合中求发展、求创新。为了提高整合的效果,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操作。
1.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课堂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是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层次、进度以及学生的基础及学习的规律来设计问题,要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支持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不崇尚标准答案,允许不同结果出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鼓励教师从实际地理教学中挖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把研究性学习的宗旨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2.学生的观念要转变。学生应当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断提高自身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转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适应未来学习的要求。同时,不要把研究性学习与正常的课堂学习对立。
3.研究性学习应回归到现实学生学习生活中。学生最现实的压力来源于高考。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立足于基础文化课的学习,那种追求形式化的研究性学习,必将走入死
胡同。
4.学校自身的各种优势,开设适当的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组织适当的专题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适当的综合研究活动,成为推动研究性学习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喧宾夺主。
5.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题范围要避免受到学科教学任务的限制。如果简单地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来指定课题,则给研究性学习打上了接受性学习的印记,因此,在选题阶段要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即将学习的某单元或某章节特有的生活问题、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等,让学生从中找出研究方向、提出研究课题,再由师生共同商量确定。商量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提出的课题可能在老师看来是重复老套的,教师可以介绍别人的研究,引导学生创新,但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态度。
【注释】
[1]摘自相阳《学科素养立意下的高效备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