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细节决定教学成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甫状

  摘 要: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教学细节的把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内容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需要调整。一节好的数学课有时不在教材上,也不在课程标准上,而是在教师的心里。换句话说:教师只有关注教学中的每个细节,才能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学细节 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中能教好数学。然而,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笔者在中学任教多年,现结合自己多次开课和听课经验积累,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哪些细节,如何做到实实在在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对于一节课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无可厚非的。但好多老师都太依赖教学情境了,不论上一节什么样的公开课,一开始备课就是找教学情境,可谓是“煞费苦心”,而不是好好地去研读教材,不是好好理解和挖掘教材中的内容,而是单独地去追求一节课的引入部分。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而对一节课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停留在内容的割裂上。我认为一节课的教学情境创设不能太过刻意,要从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1.创设游戏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2.创设音影情境,让学生在悦耳的音乐中放松身心,在欣赏美妙的音影中,进入数学殿堂,在感受数学课堂的艺术之美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3.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数学构建过程,从中体验数学过程之美,在操作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4.教材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5.可以结合数学史,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历史引入,让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下走入数学的殿堂。6.可以从昨天的错题分析中不知不觉地引入这节课的内容……所以情境创设的细节老师们不需太过拘泥,在充分理解教材和阅读相关材料后水到渠成就可以了。
  
  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挂黑板”(类似于假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显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角色是由学生的地位与角色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事实上,某种情形下有意识地“挂黑板”(类似于假装),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说:一个高明的数学教师有时得像一个优秀的演员,他所扮演的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观众情不自禁地走进剧中和角色悲喜与共,也许不无道理。例如我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5.6三角形的中位线》证明命题: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的环节,在证完添辅助线的两种方法后,我问:这两种方法很好,还有同学想出其他方法吗?
  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点D、点E分别是AB、AC的中点。
  ∴AD/AB=AE/AC=1/2 ∵∠DAE=∠BAC
  ∴△DAE∽△BAC ∴DE//=1/2BC
  
  我实在惊叹学生出色的超前学习能力。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是九年级的知识内容,虽然自己已经明白了该学生的证明方法,也很想对这么好的证明方法评价一番,但又怕其他学生没有听懂。于是我就采取了“挂黑板”的方式。
  问:“同学们都听懂这位同学的证明方法了吗?”
  下面的有些同学表现出一副茫然的样子,于是我就说,老师也有些听闷了,我们就请这位同学再给我们讲解一遍好吗,在该同学又清晰地讲解了一遍后,我大大表扬了该同学用九年级的知识来证明的好方法。同时下面其他同学也都听明白了,对这位同学的超前学习抱以热烈的掌声。
  
  三、课堂教学中巧妙的习题设计
  
  新课程改革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既然是主导,面对教育对象,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慎重选择习题是必要的。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都能做到遵循精选精练,针对性也较强。但在设计上并没有引起很多老师的思考,我在上《平行线的性质》时,是这样设计习题的:
  教师和学生回顾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给出题目:
  在平行四边行ABCD中,①已知AC=14,BD=20。有一边长等于18的吗?
  
  教师分别让学生回答并一起叙述不可能的过程,然后教师和学生书写过程。完成之后,教师给出第2道题。
  
  ②若△ABC的周长与△OBC的周长相差为3且AB=5,求BC的长?
  教师只是让学生讨论,回答,只是做一些分析并没有写出解题过程。之后,给出第3道题:
  ③过AC、BD的交点O,做直线EF,交AD、BC于E、F.写出至少三个结论.
  教师通过更改教材中的例题,设计明显高于例题。
  ④完成例题之后,教师擦去线段BD,延长EF分别交AD、CB的延长线于点E,F.求证:BE=DF.
  这样可以充分地做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教材中的题目教好地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习题。通过改变习题的条件,做到层层深入,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通过自己几年的上课摸索,能上一节课挺难的,特别能上一节优秀的公开课更难。但如果每位教师能做一位有心人,时刻注意课堂的教学细节,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实践。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许芬英.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及课堂教学建议《中学数学教育》2005年第10期
  3.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