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切勿依赖教学用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使教师能更透彻理解教材、更有效利用教材,每个学科都编写有《教师教学用书》。学科教师应该合理使用教学用书,不能完全依赖其进行教学。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从教学中如何凸显个性、如何变换角度、如何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等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参考;实例论证;策略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113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几乎是以教师教学用书为模板照葫芦画瓢,教案千篇一律,很少教师转换角度解读教材文本。初中语文教学如此之简单,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诚然,初中语文教学要遵循某些规律,不同的文体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不同文体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参考教学用书解读教材文本应凸显个性
教师教学用书对教材文本都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但并不是让把教师教学用书分析的内容输送给学生。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教师以此为参考,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文本后独特、深入的理解及思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故乡》这篇文章,学生不能只单纯地理解为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并不能只让学生体会文中母爱的伟大。这样的解读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文,作者以游览的角度,从不同方面介绍苏州园林之美,这是一篇说明文。语言朴实,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呈现在眼前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篇课文虽然美,有的教师感觉无从下手,把课文拆分得支离破碎,学生理解起来也是一头雾水。学完此文后,学生没有感悟到苏州园林的美,没有激起学生去苏州园林游一游、看一看的欲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有简单的几组画面: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没有深入体会苏州园林构图之美、图案之美、色彩之美等,听了优秀教师的观摩课深有感触,此教师主要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理解文章结构,赏析其简洁的语言。
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以“完美的图画”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赏析3~6自然段的内容。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理解第7自然段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第8自然段简朴而别具匠心的门窗设计;第9自然段自出心裁的彩绘,巧妙地照应了“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二、变换不同的角度解读教材文本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小说题材的课文,小说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及结局,有的教师不注重故事中人物语言、动作及神态的描写;有的教师只让学生理解文章揭露的社会现实及主题思想等。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对于学生来说,仅仅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及人物描写是不行的,还应让学生进入到人物内心深处,了解小说中人物生活的历史背景,了解作品的深意,理解人物生活的社会现实。因此,教师以深入剖析范进的心理活动及内心世界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熟读课文后梳理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的言行进行剖析。中举前范进逆来顺受、贪恋功名、奴性十足、卑怯懦弱。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剖析范进中举后人物的丑态,分析性格特点,加深学生对范进这一悲剧人物的理解。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悲剧就不言而喻。在教学最后环节,让学生欣赏京剧《范进中举》,学生在观看中思考,范进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找到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三、对教材延伸拓展,加深理解
教学《社戏》一文时,有的教师习惯于按照教学用书讲解。内容分为三部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看戏的过程,其中包含四个情节:月下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月下偷豆。最后归结中心,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教学不应只注重对教材表面知识的理解,文中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水乡风貌,回忆了童年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文选自《呐喊》,入选教材时,进行了删减。把作者在北京两次看社戏的污浊不堪的经历删除了,成了一篇地道的社戏。但是这样,文章精神隽永的艺术内涵就无从谈起,最多只是一篇不失优美的小说。于是,在教学时,教师大胆地引用了原文中被删除的内容。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文本,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小说的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人际关系和人情意味。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社戏,不是一场少年的游戏,而是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从创作动因上分析,与其说鲁迅念念不忘既往的少年时代,还不如说鲁迅对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社戏》原作突出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一开始,作者就用类似杂文的笔调、讽刺夸张的手法,记叙两次看京戏的经过,并得出在那种戏院里“不适于生存”的结论。对两次看京戏分量不轻的描述,目的在于反衬在赵庄看社戏的欢乐情景。这种对比,不就会让我们觉得美好的更加美好、丑陋的更加丑陋吗?而把看社戏的部分放在后面,也是为了能尽量发挥,得到充分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阎 玲.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說主题的多元解读——以《孔乙己》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8(12).
[2] 王珂珂.廿载教改谱华章 八贤齐聚显个性——“全国初中语文名家精品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侧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0).
[3] 王志杰.彰显教师智慧,营造初中语文个性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北掌学区北掌中学 054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