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细处着墨显神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教学上任何一次成功的尝试,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在积极推行新课改的今天,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首先应该从语文课堂的教学细节抓起。
  一、关注课堂导入语的设计细节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一定要关注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导入语的设计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设计一段和课文相关的精彩语段,可以找一篇和本文同一作者的精彩小文章,可以放一段和所授课文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渲染课堂情境,还可以利用媒体资源放一段合适的影视……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撰。《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选自《列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现在谁来为我们介绍孔子――孔子出场:有人在说我嘛,感谢同学们对我念念不忘啊!为了让同学们永远记住我,我特地从春秋时代来到你们这里,我再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孔,名丘,字仲尼……世人都知道我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可就有那么一次,我在东游途中竟被两个小孩子给问住了呢!真是惭愧!(先由一个学生介绍列子及《列子》的简单资料,再由另一个同学扮演孔子,向大家作自我介绍。)采用这种新颖的导入,不仅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而且自然地导入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位老师执教《巴尔扎克葬词》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当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语调开始这堂课时,学生也沉静在一片肃穆当中。这一堂课的效果相当好。
  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或创设作品的意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对文本探究的细节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们要关注文本质疑探究细节。学习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文章的第六段中“……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这一句前后矛盾,前面说外祖母“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后面却说“虽然黑黑的”,很明显前后矛盾。大部分同学都在喊。我说,咱们说话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我们再把这段话好好读一读。这时,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矛盾,后面写‘黑黑的’是说她的脸,写她的皮肤。不矛盾的。”很多学生都附和着。“也就是说,你们现在认为这句话应该分为前后两部分来理解,是吧?”“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关联词‘虽然……但’,这能充分地证明,‘黑黑的'是写她的脸的。”“非常好!”我大加鼓励,“这就是会读书,读书一定要去细品语言文字,要学会从字里行间找依据。”
  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只顾追求课堂容量,注入式的一言谈,使得课堂教学几乎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硬性注入。还有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疑难,我们老师就会“及时出手”,帮助学生清除“拦路虎”。我认为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好的选择,最好的方法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先要求学生自主疏通课文,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大意。当学生在翻译“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一句时,“其”的意思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日中”是“太阳升到中间”,所以“其”不翻译,有人说应解释为“太阳”。我没有做出评价,趁势引导学生互相讨论。我提示他们理解字词一定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要结合前后文来理解。学生们积极讨论,主动探究,很快形成了共识,“日中”是一个词,表示“中午或正午”,再结合前面的“日初出沧沧凉凉”,理解了“其”是代词,代指“太阳”。学生们由于是在自己的主动学习中得到答案的,都显得很高兴。
  三、关注课堂上师生的朗读细节
  语文课必定离不开朗读,尤其需要声情并茂、身心投入的朗读。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体态表情,以自己饱含情感的体态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感情。但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却不敢过份表现自已的大胆、夸张。特别是女教师很害羞,不好意思,所以只好表现得平淡点了。但是我认为,大胆的体态表情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眼球。试想: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带着一副“铁板的脸”,一双“古板的眼”,还有一颗“冰冷的心”去对待学生,教师自己没有情,课堂气氛必定如一潭死水,不会起半点涟漪,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所以语文课上老师要特别注重有感情的朗读。
  精彩的语文课堂充满着跳跃,充满着悬念,充满着发现,随时都会有令人激动的精彩细节闪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精彩的课堂,需要我们不断关注每一个课堂细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5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