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引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只有用心灵去感受去挖掘课文反映的情感,才有“情”可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语文老师的情感就像一条彩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着教材、老师和学生。只有把握好这一条彩练,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舞出最美的风姿。
二、热爱学生,把情感渗透到学生身上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不但要求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与情感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这就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把情感渗透到学生身上,热爱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教师的爱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期待会焕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教师要有崇高的事业心,满腔热情地教导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教师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心中有了对学生的爱与关心,会使学生感到情意暖融融,产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得到更大的自我肯定,进而转化为学习的积极动力,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望,必然会给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移情于教材,把情感渗透到教材中去
教材所选取的文章,是作者的经历、生活体验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作者真情实感甚至心血和生命的结晶。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渗透着多种多样的情感文章中有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如《致橡树》、《故都的秋》、《窦娥冤》,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入研究教材,充分认识,感受教材里的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达到情感的共鸣。例如课文《荷塘夜色》,作者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哀愁,为了排遣这哀愁,就出去走走,欣赏了幽静淡雅的荷塘夜色,心中产生了淡淡的喜悦。教师要先体会文中这种情感,只有自己先被文章所感染,有了淡淡的哀愁与喜悦,课堂上“以情发声”,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只有因教师的动情而动情,才会积极主动地钻研课文,探究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同样的教材有无教师的情感参与,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教师利用这些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把学生的情感“移”到作品中。优秀典范的作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升华的良好土壤,为情感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如“润物细无声”般地受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思想感情的熏陶。学生的思想、观念、信仰一旦插上情感的翅膀,喻理和情感一旦转成美好的气氛,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驱动力。让学生在作品内在情感的作用下生发爱与恨,培养学生鞭挞丑恶、匡扶正义、忧国忧民的情操,触发学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理智感、美感等,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好的多。
四、融情于课堂,把情感渗透到课堂中去
师生间不能出现“隔”情,师生虽同处一室,师生意不领,神不会,各思其事,感情不通。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情趣和梦幻知识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温馨不仅是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学习,首先吸引学生的是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对击始发灵光。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温馨的课堂,只有在充满温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师生的情感才能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才能使学生从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一,教师在授课时要充满激情地把自己体味到的情感渲泄给学生,使学生确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上海语文特级教师“情感派”名师于漪说过“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课堂上,我用我的热情洋溢,换来学生的激情似火;我用我的眉开眼笑,换来学生的眉飞色舞;我用我的欢歌笑语,换来学生的莺歌燕舞;我用我的柔情似水,换来学生的情深似海……我乐意用我的情感去触摸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情感去领悟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情感去交融学生的情感,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课堂上,那种心与心交流的情感撞击,带给我和学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带给我和学生一段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第二,语文教学的情感性,要求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表达作品中情感。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丰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动之以情,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惊奇,欣喜,热情,紧张,向往等情感体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很重视教师的表情作用。他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曾经有学生这样形容我们教师的板脸:“像下雨前阴沉的天”,“脸板拧不出一点水来”,“仿佛我们欠他们债似的”……给学生一点“脸色”吧!面带微笑,声音柔和些,使他们感受到一种父母的关爱,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这样一来,他们在课堂上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课堂成为他们最想停留的地方,教师也是他们最想亲近的人。不是有一句俗语“给点阳光就灿烂”吗?我们教师给学生一点“好脸色”,他们也会“灿烂”的!表情中最重要的是眼神。鲁迅先生曾说过:若要刻划一个人的外貌,最重要的就是刻划他的眼睛。教师要善于用眼神来表情达意,帮助学生更轻松地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也可以用眼神当作教师的辅助语言,如对一些胆怯的学生教师用充满信任与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鼓舞与激励。
语文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的情感随着教材的感情起伏、推进、延续的过程。传递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是老师,情感传递的平台就是课堂。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对学生语文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巨大作用,真真正正把它渗透到教材、学生、课堂中去,这样才能把情感这条彩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舞出一道赤橙黄绿紫的美丽彩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