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信息技术课“开放性教学”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俊卿

  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开放性特点的新型课程,在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行为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很多方面与其他学科有共性的一面,用开放性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开放性教学 处理信息 情感教育
  
  21世纪国际宏观教育思潮的价值取向由科学性、经济性向关注人本、社会和道德转变,教育视野由国家化向全球化国际化发展,教育形式由正规阶段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面对国际经济与科技的激烈竞争,我国教育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呼唤开放性教学。什么是开放性教学?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师主导下,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学生以多种形式全面发展自我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开放性特点的新型课程。对信息技术课开放性教学的研究,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必将对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开放性教学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1.“学生活动为主”原则。开放性教学的实质是教师营造宽松的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开放性教学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安排广阔的空间,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特别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群体探究相结合的活动为主。
  2.“学习行为放开”原则。学习行为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动手操作、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与同学合作等。放开是指摆脱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天资和能量,把自己的真实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顾忌地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行为放开”就是指在教师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3.“收”、“放”结合原则。“收”就是教师的调控、指导,就是把对学生开放的程度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放”即指在教师必须控制的学生行为规范内,还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即使个别学生在个别方面有些“过头”,例如,在研讨问题时思想偏激、情绪激动,在发散思维训练时答案离奇荒诞、离题太远,在小组活动时个性十足、态度傲慢等。教师也应当把它看做情理之中的事,是可以谅解的事。
  
  二、其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设计安排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体现在,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
  1.淡化教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
  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不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2.拓宽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内容不像信息技术知识
  那样在教科书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订情感教育目标,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例如,通过有关计算机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发掘计算机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
  3.教学内容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教学中侧重实用创作而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题、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电子报刊,绘制“环保”题材的宣传画等,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
  (二)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1.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
  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例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学习字处理软件时,组织学生结合环保宣传活动,制作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在制作的活动中,掌握和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排版功能及图像、表格的处理技术。
  2.研究式教学策略。研究式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
  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和探索。
  3.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往往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应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关键在于“任务”的开放设置,只有了解任务的意义、目的,把握好任务设置的方法,创设真实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设计和编排开放式的“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设计开放式的“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应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
  2.创设教学情境的“任务”设计。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感兴趣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教学设计的“任务”不应拘限于教材,应当切合实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出开放式的、能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3.能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任务”设计。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它体现了一种灵活性、创新性和多元化思想。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人为本,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开放式设计,必将迎来教学改革的春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