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道德的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对中学生的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有特别高的价值。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新形势、新局面,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本文就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理念出发,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用案例方式探讨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168-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文化的信息一拥而入,好的不好的信息充斥着周围,对我们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很多中学生吃洋快餐,玩着流行手游,把影星歌星当做偶像,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传统的价值体系及观念一概不知。因此,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并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迫在眉睫。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是站在网络文化的前方,怎样使学生不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防止网络危害因素的侵蚀,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精神境界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看到孩子们这些表象后,我思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怎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才是合适的,协调的,学生喜欢的?在查阅学习相关理论资料、观摩其他学科应用课,在自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后,归纳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结合教材内容深究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化遗产的悠久大国,有很多民族优秀的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我们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挖掘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的知识,使学生不但学到信息技术技能,还会得到民族情感的熏陶,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七年级第一课《信息从哪来-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一课中,我们就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用“立春梅花分外艳”“惊蛰芦林闻雷报”等来说明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告诉学生信息无处不在,人们通过自身感觉器官,时刻感受着外界的信息,很早以前,人们已经可以把感受到的信息加工处理成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到古代的竹简,飞鸽传书,近代的发电报到当代的视频聊天,手机打车等等。时代的进步及中国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创找出中国制造的崛起,让学生们感受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根据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根据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式本身的特点,我们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法”、“体验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分组学习法”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照片墙巧设计-巧用工具处理图像》这一课中,采用通过国家伟人照片方法用“仿制图章工具”、“快速蒙版”、“描边”、“投影”等功能制作。一边学习制作过程中感受PHOTOSHOP的强大功能同时,一遍教育学生认识中国伟人,改变中国命运,激励后人,值得怀念,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思想。再者“分组学习法”有助于让学生比较、互助、促进进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都有提高。在制作幻灯片作品时候我要求学生以家乡的人文风俗、风景、人物图片、文字说明来作为素材,制作出的介绍家乡的宣传幻灯片。当老师布置这样的任务时,每个学生都充分挖掘自己家乡的素材,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制作出有自己特点的作品。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几个做得很不错的,然后把好的作品在全班上甚至全校展示出来,这样同学们都能了解到其他同学的家乡风俗文化。
三、通过课外作业加深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单单在课堂上接触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外面给学生布置融入传统文化的信息技术作业,比如在第七册第二单元里面第十课综合运用Photoshop知识,结合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表达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制作相应的Photoshop文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得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一举多得。
利用互联网、通过信息技术这样好的载体,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生动形象的作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重视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传承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教育实践意义。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刻不容缓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有民族忧患的意识,为国家的前途发奋图强、尽责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俊华.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几个关键要素[J].中小学电教,2013(Z1).
[2]盛群力,李志强.课堂合作学习的若干研究.浙江教育科學,1989(12).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教育研究,2002(3):68-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8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