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辩论艺术 活跃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 亮

  摘要:语文课堂上运用的辩论主要是指教师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生求异发散,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等思维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的集体创作,是师生间生命的交融,师生互动将最大限度地激活双方原有的知识结构,开放式的课堂控制方式将增加生成式知识的比重,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空间。
  关键词:辩论 创新教育 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课堂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对于大多数语文课堂而言,“问题”由谁来提出,怎样去解决,似乎比这句话本身更为重要了。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教改的着眼点,也是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而毋庸讳言的是,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接受轻探索,重划一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的毛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容易形成“唯老师、唯书本”的学生服从教师的师生关系,最终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既要肯定,又要引导他们多方面更深入地去考虑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积极引导解疑,这样通过多方面的求知心理要求,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的认识的欲望。
  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可以适当地将“辩论艺术”引入到课堂教育中来,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辩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它是辩论双方知识、意志、语言艺术乃至心理素质的较量,是语言综合能力的表现。
  语文课堂上运用的辩论,当然无法与真正的辩论赛相提并论,主要是指教师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生求异发散,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等思维活动。学生之间相互辩论,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改变以往人云亦云、缺少主见的思维习惯,在提高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就以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来具体谈谈辩论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材中的一篇自读课文。研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其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从纵深角度去挖掘文章的主旨,从而优化其语文素养;同时掌握赏析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文章的主旨是关于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偶然和必然”这个问题,我以为,机遇仅仅是一种偶然,真正起作用的是主人公本身所具有的认真、执著的人生态度,这才是其成功的必然要素。但这样的认知只能由学生获得,而不能由教师单方面“灌输”。
  于是我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起决定因素的到底是机遇,还是认真、执著的人生态度?并让学生展开辩论、各抒己见。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然地形成了两派不同的观点,大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典型事例来验证自己的观点,真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随着讨论的深入以及对文章主旨的进一步理解,越来越多的同学认为认真、执著的态度要比盲目地等待机遇更容易接近成功,因为即便是那些靠机遇成功的人,他们机遇的到来仍然是以努力为基础的,最后达成“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样的共识,预期的教学目的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再比如,关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教师单纯地讲授答案既省时又省力,但考虑到关于主人公的问题学生在初一学习《七根火柴》时已经涉及过,所以先让学生各自发表观点,既能检查他们对已学问题的再运用能力,又能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果然,开始时又是双方各执一词,“似乎”各有道理,直到有同学提出“主人公是谁,应该由文章主旨来决定”的看法后,才让持不同看法的同学心悦诚服了。当然,辩论的意义并不一定就是答案的整齐划一,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于勒叔叔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并且又能自圆其说的话,教师也要积极鼓励这样的想法和做法。
  另外,学了《愚公移山》后,如何看待愚公精神;在《论美》的研读中讨论“内在美、外在美”这一古老的话题;《窗》学完后,对如何看待善意的谎言这一问题的看法……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类似以上这些适于课堂展开辩论的小问题还是不胜枚举的,在这些不同问题的研究、辩论中,支持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多元思维,肯定他们的新思路、新见解、新观点,不强求一致性,既可以在辩论中达成共识,又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充分动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最终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集体创作,是师生间生命的交融,师生互动将最大限度地激活双方原有的知识结构,开放式的课堂控制方式将增加生成式知识的比重,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空间。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这似乎也与如今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暗合吧!
  席勒曾经说过:你要认清全面的世界,必须开阔你的眼界;你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审问追究到底。当我们的学生学会用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时,我们这些教育者才可以在“丛中笑”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