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学作品阅读“作用题”答题指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晓英

  近年语文高考试题中,文学作品阅读中回答“某某在文中的作用”一类的试题经常出现,而且赋分一般较高。但由于缺乏对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许多考生在答题时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术语不清,要么要点不全,总之是不得要领,得分极低。下面结合近年的高考试题作以简要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出,利用这些作用题的答题套路可以很好地解答这类高考试题。
  一般说来,“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包括以下一些方面:某一物象的作用,引用诗文的作用,修辞的作用,插入某一叙述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末尾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等。
  一、某一物象的作用
  这类题型一般表述为“某某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或“简要分析某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做题时,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三是起对比衬托作用。如2010年江西卷熊召政《饮一口汨罗江》第18题:“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案: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再如2010年北京卷季羡林《海棠花》第17题: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案: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二、引用诗文的作用
  在议论性文体中,引用诗文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在散文中,在内容上它一般是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增加了文章的文艺性等方面的作用;在结构上一般是形成对比、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等作用。如2010年湖北卷熊召政《烟花三月下扬州》第17题: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4分)
  答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秋尽江南草木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全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三、修辞的作用
  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等。一般说来,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则是“赋予了……(描写对象)以人的情感(或动作等),使某某具有动态美、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情感。”排比句式整齐,其作用是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的……特征”或者是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反复则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而夸张的作用是突出了事物的本质,使描写的对象更突出、更鲜明,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则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反问则是强调、加强语气,发人深省。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如2009年全国卷Ⅱ任林举《岳桦》第17题: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1)拟人,比喻。(2)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谷峰、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四、插入引用某一叙述的作用
  插入引用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主题或启迪思考(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的作用,还有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莫泊桑《保护人》第11题:(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再如2009年全国卷Ⅱ任林举《岳桦》第14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2)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五、开头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照应标题;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设置伏笔,照应后文;渲染气氛,奠定全文基调;开篇点明主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2010年全国卷Ⅱ张承志《大河家》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再如2010年浙江卷《静流》第12题: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再如2010年四川卷爱默生《自然(节选)》第14题: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六、末尾段的作用
  末尾段一般作用是: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或深化中心,或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或与标题相照应、与文中某段相呼应。如2009年四川卷凯・杰罗姆《想象》第17题: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七、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部分的段落作用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者丰富文章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如2010年全国卷Ⅱ张承志《大河家》第16题: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再如2010年湖南卷洛夫《一朵午荷》第17题: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答案: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八、人称的作用
  运用第一人称一般使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而运用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客观公正。如2010年全国卷Ⅰ萧萧《灯火》第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九、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少写景物,如果使用比较多的篇幅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其作用有: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⑥深化作品主题。如:2010年江苏卷阿城《溜索》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再如2010年安徽卷第12题: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再如2010年辽宁卷王安忆《洗澡》第11题:(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0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