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着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燕
五月的风轻轻吹着,沉甸甸的麦子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微微颔首,好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是农民们用粗糙的双手染出的一片喜悦的金黄。
收了麦子,往田里注满水,便可插秧了。细瘦的秧苗饱饮着甘甜的河水,懒懒地伸展着腰肢,准备打一个响亮的饱嗝,如摇床中贪婪地吮吸着奶水的婴儿。这是农民们用灵巧的双手染出的一片希望的绿色。
还有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蚕豆苗,翠色欲滴的豌豆秧……在这片黑土地上永远演绎着绿与黄的故事,不间断,不停歇,轰轰烈烈。
我的外婆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外婆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小秧”,妈妈说外婆是在插秧时节生的。或许外婆的妈妈希望她能像秧苗一样茁壮地成长,然后变成稻穗,结满黄灿灿的饱满的子实,染黄这片土,这方天。多么美丽的期盼啊!我抚摸过外婆那双大手,那双粗糙的大手上结满了茧子,却还能灵活地穿针引线。就是这么一双手,不知插了多少株秧苗,那些秧苗在外婆的精心侍弄下由绿色渐渐泛黄,最后变成了金色,灿烂得耀眼。或许,外婆细心照料的不仅仅是那些秧苗,还有自己的一生,外婆染黄染绿的不仅是这片土,还有自己的生命。
现在,外婆年纪大了,孩子们不再让她耕种了。舅舅姨妈们也不止一次提出要接她去城里生活,可外婆就是不肯,说大城市的生活她不习惯。其实大家都知道,外婆是舍不得这座老房子,这片黑土地,还有热情的街坊邻居们。外婆把那些锄具都好好地收着,放在一间小屋里,时常走进去看看,我觉得外婆抚摩着它们的时候眼中闪烁着某些我读不懂的光芒,仿佛是在抚摩着自己的老朋友,抚摩着自己逝去的青春。
在我离开家之前,下了一场大雨。外婆站在屋檐下,感叹了一句:“农民终于把雨盼来了,下吧,下吧!”我望着外婆,微微一笑,这可真是一场好雨。
雨停后,我在离家的小路上望着在田地里忙碌的乡亲们,心头不由升出一股暖意,我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年轻时的外婆在辛勤地耕作,用双手描绘生命的图画。
抬头,望见了天边的彩虹,很美,红、橙、黄、绿、蓝、靛、紫。我突然觉得这些色彩,都蕴藏在外婆的生命里,蕴藏在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生命里……
【创作感言】
我很喜欢“为生命着色”这个题目。当我把生命同外婆联系起来,把色彩同黑土地联系起来时,我突然觉得自己要写些东西。外婆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温柔、慈祥的老人,她对我百般疼爱,因而当我的笔尖触及到她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触及了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暖暖的,甜甜的。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样一个或几个人物,或者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老师,或者只是一个对你微笑过的陌生人……他们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感受到如阳光般的温暖在心底漫溢。此时我们就会觉得有东西要写,并且想写好。
有人说,有时写作是剜开自己的伤疤给读者看,让读者看到淋淋的鲜血,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的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真情实感”,但未免有些残忍。我觉得,要写出成功的感人的记叙文必须敞开心扉,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你所描写的人物所倾注的感情,这样别人才会被打动,你的文章才不会被讥为“无病呻吟”。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我们这些想写好记叙文的中学生努力的方向。
【简评】
画家用画笔在纸上着色,农民用双手在大地上着色。于是,大地从绿到黄,又从黄到绿……年复一年。而外婆就这样从“小秧”到年老,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的生命着色,播种,收获,即使不能再劳作,也时时惦记着自己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大地。千百年来,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外婆一样的农民,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作者从生活中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素材,感情真挚深沉,语言形象优美。
(荐评教师孙冬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3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