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荀子.劝学》对学习方法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晓平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荀子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些经验迄今为止对我们的学习仍具有指导意义。
  《荀子》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需冷静思考才能感受荀子思想的深邃丰富。荀子在《劝学篇》中集中论述了自己对学习的理解,一开篇就郑重地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荀子的“学”就是“学习”,它包含着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目的等。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通过学习,并且是不断的学习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弃恶扬善,逐渐弥补不足,从而逐步达到圣人境界。“青之所以青于蓝,冰之所以寒于水,木之所以为轮,金之所以利”同样都是由于“不可以已”的缘故。在《劝学》中,荀子提出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就是今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同时,这位先哲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学习目的和学习热情之间的关系,这种对学习心理的认识与现代心理学若合一契。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极大热情才会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到了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不断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这些方法对于今天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
  萄子认为:人因为感知器官作用的限制而使自身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人要充分发挥这些能力,就必须学会善于利用自然,以增强人的感知器官的功能。在学习中只有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发挥各种学习条件的综合作用,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智能。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那么,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首先是使学生明白要善于向教师请教,敢于发问;要善于与同学切磋,取长补短。其次,使学生明白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如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和微机室等。再次,是善于利用社会条件来学习,如逛书店,访古迹,上互联网,社会调查等。只有经常驻足于书海,遨游于知识之林,才能使自己“一览众山小”。
  第二、不断积累。指的是积渐式学习方式
  “积”就是个体不断接受外界的刺激,“渐”就是外界连续地对个体施加作用。这种积渐式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注重积累,即是要“积微”,“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成江海。”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在学习中我们不能学“熊瞎子掰玉米――掰一棒丢一棒”,而要学蜘蛛织网和蜜蜂采蜜。在学习中怎样做到有效积累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记笔记和记卡片。特别是记卡片积累,一天可以记一张或几张,一学期便可以记很多张。等到假期,把积累的卡片分门别类,装在不同的档案夹中或小书橱中。这便是你的活电脑,是你的知识库。“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道德情操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就君子、圣人的人格靠“积”,“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要想成为圣人,就得不断地积累自己得善德,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过程中也不能忘记“积”,从微人手,“勿以善小而不为”,持之以恒地从事道德实践。
  第三、锲而不舍,就是要“积久”
  “积久”强调时间的延续,“坚持就是胜利”是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折射出“积久”之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形象地说明了就算你天资聪颖,弃而不学,也将一事无成;即使你天资欠缺,笨鸟先飞,成就也可卓越。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善始善终,结果达到全面而又纯粹的境界。不然,中途易辙,往往于事不利。“百发失一,不足为善射”,学习讲的就是一出一人,万万不可虎头蛇尾,开局看好,结果不知所终,这是最忌讳的。学生各种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四、用心专一,就是在积渐的基础上找到明确的方向,发扬学习的“钉子”精神
  荀子主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专一,“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君子一教,弟子一学”,“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现在很多学生最大的学习障碍是杂学,贪多,朝三暮四。“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给我们以警示,学习就像挖井,一天你开一百口井,都没有探到水;如果你把一口井探到底,水源就会冒出来。这一口井的水源,是四面八方的水源汇聚而成的。到这时你再学其它的技能,就会触类旁通。比如练字,有的学生的书架里楷书、行书等范本一堆,每天挥汗摹写各类名家书法字帖数十篇,可一着急写出的字还是东歪西扭,怎么也摆脱不了自己的“劣迹”。莫不如选好一本字帖,一天只练一个字,但一定要做到烂熟于心。不管何时提到这个字,它的一笔一画、神韵风采,马上浮现于脑海,展现于笔端。这正是荀子的经验之谈,也是荀子大智慧的结晶。
  展卷《劝学》篇,先哲的教诲如在耳边。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有很多人迷惘彷徨,无所适从,甚至盲目跟从。希望我们能沉静下来,重温经典,或许先哲的一个小小的比喻都会给你新的启示,勤学、多思、践行,定会使你在教学中有所突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