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主要基于荀子的“乐教”思想来谈对当前学校教学的意蕴。从荀子“乐教”的含义得出乐教具有陶冶人性,化性起伪的作用。从为何要“乐教”的角度,提出了“乐教”具有表达人的共同情感、道德教化、心灵沟通这三个方面的功能。并且由此提出了在教学中通过配乐导入,创设氛围;由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乐立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乐教教学策略。
  关键词 “乐教”思想 荀子“乐教” 教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荀子是先秦乐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孟子“辟杨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墨家蔽于用而不知文”,积极推进孔子的“成于乐”的成人指向。从荀子的乐教思想中认为人的教育可以从感官到实践,从感性上升至理性,将“审美”和“品德”的培养相互融合,使人的感官、认知和行为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在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中,当代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式逐步受到各中小学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多数一线教师仍然忽视了“乐教”的作用,荀子的乐教思想对于解决当代教育问题具有启示作用。本文主要从何谓“乐教”、为何“乐教”、“乐教”思想的教育意蕴做具体阐释。
  1何谓“乐教”
  孔子的“乐”是以“仁”为基础,从个体对理想的追求而展开的“乐”,这种追求是精神上的追求,将社会责任感作为追求的尺度,而并不是对物质上的追求。孟子的“乐教”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更多倾向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强调个体严于律己自我反省。但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的反省是远远不足的,还受教育、社会环境和遗传因素多方面的影响。
  相较于孔子和孟子的“乐教”思想,荀子的“乐教”观更具有时代特色,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和个体的发展。荀子认为: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荀子·乐论》) 声乐的第一个特点是“人也深”,即能够深入人心。第二个特点是“化人也速”,即感化人心。乐教的本质是“善民心”即劝人向善,音乐具有化性起伪的功能,使人去恶向善。在荀子看来,乐教在“化性起伪”的过程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音乐以其陶冶情操的方式,重塑个体的心灵,并外化为外在的行为,实现社会的良好风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乐教不仅仅指表层的音乐教育,它从感性的基础上上升至理性范畴。在教学中运用“乐教”的思想,能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能增强教师与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性。陶冶学生的情操,重塑学生心灵与道德风尚。
  2为何“乐教”
  2.1乐教可以唤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同情感
  人的心情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产生情感上的波动。荀子说:“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革由,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荀子·乐论》)意思是说,人是感情动物,所以当人听到哭泣的声音时,会心生悲痛;当听到壮烈激昂的军歌时,心情会为之动荡。可见不同的音乐会使人的心情会随之有不同的反应。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乐教可以创设所需的情感氛围,铺垫情感基调,使得学生与文本和老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
  2.2乐教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荀子指出:“君子乐得其道,可以善其民心。”(《荀子·乐论》)这就是说,由于乐的审美功能中本身蕴涵着道德教育的功能,所以不同的人们都可以通过对乐的欣赏得到道德的升华。作为统治者可以通过乐提高道德修养,作为百姓可以通过乐树立善良品性,从而达到君德民善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善用乐教,作为教师通过乐教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教师通过以身作则和乐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使学生善良、有爱、团结和积极向上。
  2.3乐教具有心灵沟通的功能
  荀子指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荀子·乐论》)音乐可以使地位不同、等级不同的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达到思想上的统一,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所带来的体验在性别、年龄和智识上是不分高低的。因此不论是还未入学的幼童还是有一定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生,更或是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知识的成人,教师都可以通过乐教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再加之教师言语上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3如何“乐教”
  在当代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创设情境教学方式可以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被不同的学科所引用,其中应用最多的学科有语文和英语。如何具体应用并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处作以浅析。
  3.1教学中配乐导入,创设氛围
  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播放已经准备好的音频或视频文件,学生容易被这样的氛围所影响,甚至有些学生会沉浸其中,打闹的学生也容易安静下来,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上,这样学生更容易以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进入课堂,教师也能更好地开启接下来的教育内容。例如,在课堂上教学的篇目是悲伤凄婉的,那教师就使用哀婉的音乐。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从课下的浮躁转为课上的静心,还能使教师顺势情境化导入课堂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求知欲。教学篇目是欢快愉悦的,就播放欢乐的音乐。在这种音乐的渲染下,使学生的思想也沉浸其中,教师再加上稍许的点播,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接下来学习的内容。倘若教学篇目是歌颂型的,可以播放感动人心的音乐,舒缓又扣人心弦的乐曲,再加上教师深情的语言,学生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情感,这种情感会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教学中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一堂有节奏感的课堂中,能起到震撼学生的内心的作用,达到启迪人心、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荀子在《乐论》中说音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肯定了音乐与人的情感是有关联的,人有了情绪情感才能创作出音乐,童年过音乐反过来也可以激起人的情绪和情感。首先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字也表达着某种情感,音乐可以激起学生的这种情感,而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深入的了解,反过来这种情感又会变得越来越强烈,长此以往学生在理解文本主题的难度会逐渐减小。其次在英语教学时如果能把抽象的单词转变为形象的日常生活用具,将枯燥无味的句型学习转变为风趣生动的生生对话或师生对话,学生在理解时难度就会降低很多。最后对于一些文本内容与学生本身有着历史距离的,甚至有些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通过过播放音乐或观看视频,可以强化学生历史材料学习的背景,拉近学生与历史材料之间的距离。
  3.3教学中以乐立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修身养性,荀子在《乐论》中提及“移风易俗”,认为重视音乐是君子注重德行的表现,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性情。荀子注重以雅乐所蕴含的“可以善民心”的道德功能来育人。对学校德育工作来说,要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活动的体验中潜移默化的获得道德教育。对正处于道德形成关键期的中小学生來说,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采用具有鲜明时代感与民族特色的音乐进行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如在各类竞赛活动起始和结束时播放一些赞美和歌颂祖传统文化的音乐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79-382.
  [2] 鄯爱红.试论荀子乐教与成人之道[J].孔子研究,1999(04):64-72.
  [3] 周干明.中华乐教思想对诵读教学的指导意义[J].语文建设,2018(05):80-82.
  [4] 姚迎春.先秦儒家“以乐修身”思想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07-111.
  [5] 胡海静.荀子《乐论》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