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 磊
一本书,也是有生命的……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也是有生命的。
就像一个人,没有呱呱坠地以前还谈不上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但是,一旦他或她哭着喊着挣扎着经过了那条狭窄的生命通道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尊严以及存在的权利。作为社会人,我们尊重这种权利,首先是因为我们尊重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希望被别人尊重和爱护。
书也是如此。
当一本书经历了作者含辛茹苦的打磨,经历了编辑挑剔眼光的筛选,经历了做版、照排工人的辛勤工作以后,它也赢得了被人尊重的权利。
一本书应该得到尊重。一本书的存在意义,其实和一个人是一样的。人有人权,书也有自己的“书权”。
静静的暗夜,我喜欢轻轻摩挲那些书的封面,那上面的文字和油墨的气息,告诉我即将开始的思想旅程。我拧亮台灯,自此开始了和一个陌生朋友的交流。
一本书,也是有生命的……
我们没有理由不读书
我们究竟有什么理由不读书,或鄙视书本?
遥想数百年或者数千年以前的夜里,一个守着油灯的人彻夜不眠,他额头上的皱纹像蚯蚓一样,告诉我们思考的艰难。这个人在这里已经守了几十年了。6岁的时候,他开始习字,而乡村的林荫路上曾经响起他清脆的读书声……
后来在寂静的夏夜,蚊子和酷热不断袭击这个立志苦读的男子。为了降温,他用木盆盛满水,把双脚放进去;为了驱赶蚊虫,他全身抹满药油;为了睡一个安稳觉,他用衣服把头和脸都包裹得严严的。求学的艰辛是无论多少笔墨都难以描绘的。
他的艰难岂止肉体的疲劳?
他不慕名利,不喜逢迎拍马。他整日思考,被视为怪人。汗水,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监禁甚至杀头的危险都时刻伴随左右。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著书立说的人勤奋工作。
到了后来,这本书终于问世了。此时此刻,他或许已经两鬓苍苍。而这一切,未必就意味着一本书的坦荡前程。在古代,这本书还要经历文字狱和查禁的危险,还要经历战火的考验、无知的考验、偏激者的焚烧……
当某个早晨,这本书终于穿过重重的时光隧道来到我们面前时,你说――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
文字,也是有色香味的……
文字,也是有色香味的。
读《史记》,可以闻到肉的香味。司马迁用浓浓的汤汁为我们做了一碗盖浇饭,那些人物、那些喧嚣的声音总是在你闲暇时叩开你记忆的大门。
读《诗经》,犹如饮茶。那些男男女女那些你你我我,他们在桃花盛开的溪流边上读书,在阡陌的十字路口握着手久久不愿意分别。他们用泥坯建房子,采摘金黄色的不知名的花戴在头上。他们不分男女,都喜欢把香草和兰花别在衣襟上,并且认为这样很美……
读《唐诗三百首》,犹如看一个人壮年的故事。那个人已经由青年进入壮年,他肌肉发达,有一个强大的胃。他的胃可以消化任何外来的文化和理念。那个朝代的人,以胡族的舞蹈为最美,一个体重在200斤以上的大胖子,时刻在考虑如何跳出高速旋转的“胡旋舞”。那个时代的女子,喜欢穿阔大的衣服,不回避自己的肥胖而且引以为美丽。那个时代,他的邻居们都争着来他家里观看风景,而他的家里,站满了前来淘金的外族女人……那一刻,他的家犹如今天的美国。一切,都因为自信而毫无禁忌。
文字,也是有颜色的。唐诗是深颜色的,宋词是浅颜色的,明清小说是酱紫色的,那些教唆人们搞厚黑的文字是黑色的,让人看不到光明。
文字也是有味道的。李白的诗歌,犹如大碗烈酒;杜甫的文字,艰深犹如苦涩的自家土酒;李清照的文字,犹如荷花亭中的晚风;范成大的文字,让我想到过年过节时家里的清蒸白鹅。
文字也是有软硬的。语言有软硬,思维有深浅。辛弃疾是硬的,顾城是软的。北岛是沉郁和悲愤的,袁宏道是清冷的。
玩禁书的时代,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时代
据说乾隆皇帝也喜欢文化事业。结果,他找来了纪大烟袋,用封赏的方式把全天下的书籍都搜集了来,编成一部书,名字叫做《四库全书》。
据说康熙皇帝也很热爱文化事业。他甚至请来西洋人学习西方几何学,孜孜以求,手不释卷。只不过和始皇帝一个德行,康熙皇帝也是喜欢焚书的,尤其喜欢用最原始和野蛮的方式对待文化的信徒。
――一个喜欢玩禁书的时代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时代;一个喜欢玩禁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所以我们看到了,在乾隆和他爷爷的高度热爱之下,清代的文人喜欢上了狗屁价值都没有的考据学;所以我们看到了,当西方进入电气时代时,我们还在使用敦煌壁画上的“二牛一犁”法耕地……
一个民族走下坡路,往往是因为不自信啊。
结果是:不让人说话,天就塌下来了。
(编辑牙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4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