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鉴赏诗歌形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春林
一切文学形象的鉴赏都离不开对文本的细读(辩词、析句、明篇)、体味(知事、读人、品情、悟理)、涵泳(思其文、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规律,提炼心得,进行有效鉴赏。简单地说,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大类。近年来,高考试题也大多从形象的状貌和特征、形象的价值和意义、形象的塑造艺术等三个角度来设题考查。而对于这三类形象的鉴赏,一般说来有以下三条规律可循:
一、知人论世,斟酌用词,体悟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包括诗人自我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和叙事诗中特定的人物形象。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般通过对人物的年龄外貌、行为动作、语言细节、心理品质等直接描写加以表现,也可以通过景物的描写、意境的营造等手段来加以侧面暗示。因此,在鉴赏人物形象时,要着重从这几个角度入手归纳、概括人物形象,分析品味形象价值,斟酌体会塑造手法。
首先要知人论世。“诗言志”,所以读其诗不可不知其人。要联系诗人创作时的特殊背景来体味、感悟人物形象,对那些比较熟悉的作家、作品,我们要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品评鉴赏;对于比较陌生的作家、作品,命题者一般都会在试题下面加上注释,而这个额外加上去的注释可能就是我们揭开试题密码的金钥匙。
其次要斟酌用词。要重视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仔细斟酌比较诗人选用此词的目的以及期望达成的效果。仔细斟酌诗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便可体会到人物形象的细腻情感。当然,在有些诗歌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比较少,那么我们就要通过作者刻画景物的色彩用词来揣摩其意图。
另外,还要注意诗中具有隐喻性的人物形象。在诗中,他们或体现诗人的情感追求,或彰显诗人的自我表白。譬如屈原诗中的美人香草,辛弃疾词中灯火阑珊处的佳人,柳宗元诗中的蓑笠翁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往往都有比较固定的象征意味,譬如渔父象征归隐、美女象征贤君、望月象征怀远、闻雁象征思归等,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
【考场传真】(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摇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贴身示范】此题是2009年高考试题中鉴赏人物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从注释中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着重突出了范成大和姜夔共有的精神品格――归隐、不仕。再仔细斟酌这二十八字,真可谓妙手天成,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以表现的情韵。一、二两句通过景物的烘托暗示,显现出范氏远离尘嚣的别墅方位。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家在石湖人不到”一句实是对范的称颂,他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怨攻击,于是他去职退隐江湖。“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终于,在自然美景中成为一位风流儒雅的隐士。“家在石湖人不到”中的“人”可以指趋炎附势的人,因为醉心权术、攀附阿谀之人自然不会前来拜望一个去职者。也可以从范成大醉心退隐、寄情山水,不想受人打扰这个角度去反面推想,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中的“人”也可以是泛指,表明范成大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二、揣摩情景,推敲手法,把握景物形象
相对于人物形象,景物表情达意的作用虽然间接,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从景物形象与情感的不同关系,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象征性意象、渲染性意象、陪衬性意象三类。
象征性景物意象中物就是人,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于谦《石灰吟》中的山石、郑板桥《墨竹图》中的竹一样,都代表着人的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人生态度。渲染性景物意象,就是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的意象,诗歌中大多数的景物意象就属于此类。陪衬性景物意象,指的是对主体形象起陪衬(正衬或反衬)作用的次要形象。
景物如画靠自然天成,但要描绘如画风景则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首先要关注作品中遣词造句的艺术,诸如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艳阳、丽日、春苗、绿柳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能体现出迥异的意境和情感。此外,还要仔细推敲艺术手法,比如动静、虚实、点面、远近、高低、俯仰、浓淡、明暗等关系的结合和转化,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结合,还可以通过不同景物之间的对比和衬托。
不同的景物形象,它们对诗歌表情达意的意义不同,鉴赏的角度与基点也自然有异。比如象征性意象应关注物象的象征意义,寻找物与人在精神上的连结点;渲染性意象应关注意象中的情感渗透,从意象和意境中将“意”分离出来,从景物的色调中领悟情调;陪衬性意象服务于主体意象,分析它的价值自然更应关注它与主体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关注作品的情感。
【考场传真】(20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摇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贴身示范】联系课本知识,我们知道这支曲子选自《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我们从曲子的遣词造句中也能发现,作者大量地使用了一些诸如“旧”“破”“坏”“断”“消”“当年”“罢”“不闹”“无聊”“无个人瞧”等消极情感的词语。在答题时,紧扣问题,回扣曲词,即可有效作答。
【参考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起的冷寂落寞之情。
三、分析品读,剖析寓意,提炼事物形象
诗歌事物形象即诗歌中的直叙之事和化用的典故。诗人将自己对人事的看法与思考融入艺术形象背后,来传情言理。诗歌艺术形象以景物为主,作品中的具体事物(特别是咏物诗中的物象)与直陈的事象比,表现情思上更隔了一层,更显含蓄曲折,需反复揣摩。前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作者选取一座历经繁华与沧桑的都城的沉浮融入,寄托诗人的盛衰之感、兴亡之叹。后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有这样几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句词借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受赵王存问却不被召用的典故,自喻自己虽年老而壮心犹存,表达思为国用的拳拳忠心及对朝廷的无限愤懑。
这类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我们首先要抓住事物的外形特征(特别要仔细分析体会摹形的词语),也就是说要善于从相关诗句中提取出标明所咏之物特征性的词语;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神韵与品格,比如松树的坚挺与不畏严寒等等;然后要体会物象中所寄寓的诗人的理想情操。事物是诗人情感的化身,因此,鉴赏事物形象,一般情况下是离不开对诗人所寄寓的理想与情操的挖掘。
【考场传真】(20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贴身示范】试题的设问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再结合诗歌后面的注释,不难发现诗人实际上明写小孤山而暗写自己。因为从字面相应的角度,很自然地联想到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是一致的,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正好相应,作者此处托物而言志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作者将小孤山的偶然存留、力障狂澜形象进行刻画,又与末世仅存的孤臣形象相应,充分体现出诗人在国家飘摇欲坠中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当然也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
【参考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虽然三类形象鉴赏方法各有侧重,但切不可孤立使用。上述三例的解题示范也告诉我们,在解题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多种方法互相佐证,并要不断总结把握属于自己的规律,只有如此,方可举一反三,有效鉴赏。
(编辑 文 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5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