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阅读,让考试成为享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某种程度来说,考试是一种被动的强制性行为,考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试卷中的选文简单也好,艰深也好,你都得读。即使有文质兼美、赏心悦目的选文,你也得做那些分析解剖式的索然无味的试题,你得苦心孤诣地一厢情愿地琢磨作者的意图,思考来思考去,都是在替作者“着想”。这样的阅读是“无我”的阅读,是没有灵魂的阅读。笔者认真研究了2005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近50套,并与2002年的全国中考语文试题进行比照,发现整体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有的可谓焕然一新。仅以北京市的为例,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中考试题的改革力度。
《我和鸟儿有个约会》与《逃跑的火焰》两篇文章同属于一个话题――人、自然和生命,文章深浅相当,适宜初中生阅读,但命题的高下差异却很鲜明。
首先,2002年的试题大多是理解性阅读。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都能从字面找到,无须多少阅读的智慧和积淀。而2005年的阅读试题加强了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如第15题,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我”情感的变化两方面全面感知文章,既检测了学生整体驾驭文章的能力,又为深入理解和感悟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试题能依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来命题,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又如,第19题通过比较阅读,深入领会文章主旨,这在整体阅读能力中属于最高层级。两则材料的可比性很强,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同一事件,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抒写不同的情感。
其次,体现阅读理解欣赏的丰富性和自由度。如第16题,理解部分内容的表达作用。通常试卷中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文章开篇用简单的笔墨描绘草原冬季景象的作用是什么?或者,文章开篇为什么描写草原冬季单调沉静的景象?通常的答案只有一个:与……形成对比,反衬了……。而本题巧妙地改成选择题的形式,充分体现了阅读理解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如第18题,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欣赏,对阅读者情感的尊重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再次,试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如第17题,命题者遴选了文章的高潮部分中最有想象张力的空白点或未定点来设题,真是极妙。而且此题是鲜活的、立体的,答题者只有深入其境,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才可能有出色的发挥。这样的阅读试题营造了一个文本、作者、命题者、答题者多方对话的空间,其中答题者是得到尊重的阅读主体。他们不再仅仅为完成试题而阅读,而是生命主体的一次可贵的阅读体验经历;他们不再仅仅为作者代言,而是为自己代言。这样的阅读试题容易激发考生浓厚的兴趣和临场发挥的兴奋状态,让那些喜欢阅读、会阅读的学生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
中考阅读试题的改革和突破,得益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标中倡导了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特别强调“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评价”和“自己的思考”,这些阅读目标的表述充分体现了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以积极的情感投入,以主动的姿态面对,以明确的态度判断;同时阅读者又是阅读结果的直接受益者。这种主体性阅读的理念是新课标中的核心理念,对近年来的中考阅读试题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笔者在阅读2005年中考试题时大有春风拂面的感觉,现将这些特别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阅读试题摘录下来,进行一定的归类和评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一、感受和体验类试题
1.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当你受到这样的“欺骗”,你将怎样对表姑说?请写出你想说的话。(要求语言得体,30字左右)
――浙江金华/一千张糖纸
2.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作者说“如今读来仍振聋发聩”,你从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震动呢?
――吉林/安徒生和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省略号。请你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推测一下罗丹可能说些什么?
――浙江宁波/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评析〕
“感受”和“体验”是新课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可以说,一切语文活动有赖于感受和体验得以发生和发展。同样,作为学习者精神活动的阅读,更是通过感受和体验来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具体地说,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阅读主体主动地进入文本所构建的语境场,亲历其场景,参与其活动,并与作者和语境场中的诸多人物对话交流的过程。感受和体验的最佳效果是达到文本与读者之间无隔的境界。
感受和体验是阅读的基本途径,是阅读者获得阅读兴味、得到审美享受的唯一途径。所以,出色的中考阅读试题往往能唤起和引导读者自觉地进入文本所营造的语境场。如第一题,通过角色的置换,读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对话和交流。第二题,读者和作者共同聆听大师的语言,产生情感的共振和思想的共鸣。第三题,置身语境,成为文中人物的知音,将隐略的人物语言出色地补写出来。这些试题让读者自觉地成为“局内者”,体验一次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跃的生命成长的过程。
二、联想和感悟类试题
1.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什么?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回答。
――江苏南通/沉默的竹笛
2.春天的绿意和生机让人兴奋,而更让人深思动容的却是春天穿越寒冷抵达的过程。就这一点,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江西/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
――浙江温州/母亲的诗
4.请写出你最崇敬的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并简要陈述理由。
――浙江丽水/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
5.安徒生是伟大的文学家,爱因斯坦是卓越的科学家,作者通过“童心和爱心”把两位不同领域的大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这两位大师外,你还知道哪位大师具有类似的童心和爱心呢?简要叙述他们童心和爱心的表现。
――吉林/安徒生和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
〔评析〕
如果说感受和体验是阅读主体主动进入文本的过程,那么联想和感悟是读者自如地出入文本,将读者经验和文本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发生交汇、碰撞,进而重新建构,生成新意义,获得新触发的过程。联想和感悟类试题大多从思想情感角度设题,要求答题者汇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激活文本,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如第一题,侧重多角度发掘材料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经历获得新的感悟。第二题是就文本的主题句,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是文本思想的渗透和同化。第三题将思想感发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增强了试题的语文色彩。第四、五两题主要检测学生的积累,拓展文本的空间,对文本主题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联想和感悟类试题能架起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创造性阅读,并将所阅读的内容融会内化成阅读主体思想血液中的一部分,进而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目的。
三、欣赏与评价类试题
1.请对选文划线的句子,任选一句加以评析
(1)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2)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着风的摇摆。
――浙江绍兴/玉兰花的记忆
2.初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或其他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字数80个左右。
――浙江宁波/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3.关于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不该用技术去洞穿天地奥秘,扼杀人的精神生活。
第二种: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
第三种:人必须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杭州/井绳
〔评析〕
欣赏和评价是阅读者走出文本,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对其特色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批判的过程。文本的特色有诸多方面:如,思想价值、选材组材、表现方法、语言特色等。出题者一般会抓住文本的个性进行评赏,如第一题和第二题。当然也可以将文中的人物事件放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现代语境中进行评价,如第二题。也可以对文本有争议的地方或不同的解读谈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如第三题。欣赏和评价更多的是用自我意识去观照文本,是阅读者主体性的充分体现,阅读者需要有一定的识见和较高的文学批评能力,才能出色发挥。
五、探究与运用类试题
1.“绿色食品”于国于民,意义重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还在受到工业污水和农药的污染,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种污染现状,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四川/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
2.针鼹被选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请你为北京奥运会推选一种动物作为吉祥物,并从形象特点、象征意义等方面简单说明推荐的理由。
――广东茂名/珍贵的稀有动物――针鼹
3.作者认为,现代苏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渐演变”。请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具体说说这些演变和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江苏苏州/被女性化的苏州人
〔评析〕
运用是由阅读文本向生活或其他文本迁移的过程。如,第一题是文本精神指导下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第二题是结合生活,对文本写法的转化和运用。另外,在试卷中还可设置语言运用的试题。如,请学生仿照文本中非常精彩的语言进行练习,或者设计一个可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场景。如,2005年美国NAEP八年级阅读评价样卷中的一道阅读题:“请想象你正和梅萨唯德的人们住在一起,当时正是公元1200年他们要离开梅萨唯德的时候,但是你的一些朋友和邻居不想离开梅萨。根据你在文章中了解的信息,你会说什么来说服他们离开呢?”这道题就是检测学生运用阅读材料中的信息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是新课标中的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富有挑战的创造性阅读。如,第三题能激起学生对文本重点信息的敏感性和追思欲望,阅读者可以凭借相关链接去求索和预见。另外,就文本提供的信息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很珍贵的探究性阅读。当然,探究性阅读活动要得到充分展开,需要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多种研究的渠道,这类活动一般在课外进行。而试卷上的探究题更多的是为了渗透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主动钻研阅读材料的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