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旺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把金钥匙。兴趣是第一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才能学好数学。
  
  一、注重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好胜、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教师要充分利用其特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唐僧分西瓜的故事。孙悟空摘回一个大西瓜,唐僧建议把西瓜的1/3给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和尚各得1/4;最后自己留下1/6。猪八戒一听,急得吼了起来:我的肚子最大,凭什么分给我最少!唐僧连忙解释:正因为你的肚子大,所以才分给你最多啊!可猪八戒死也不信1/3比1/4和1/6大,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说,1/3和1/4、1/6相比,谁大谁小呢?”这时学生都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快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再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一道题:做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8天完成,乙要4天完成,两一起做,几天可以完成?然后让学生猜一猜,结果大约多少。同学们情绪很高、纷纷举手回答,大部分同学认为是6天,理由是两个分开做一共用8+4=12天,两人合做正好时间的一半应该是12÷2=6天。也有少数同学隐隐约约感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可能是4天,还有人认为大约是10天。到底哪个最接近正确答案,大家都想早点知道结果,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学习知识当成自己的内需,可见,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注重直观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大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内涵,形成清晰的表象,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的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分数的两种意义容易混淆,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四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板,先让学生拿出其中的一张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就得到了这张正方形纸的3/4,再把剩下的3张纸板叠在一起,用前面一样平均分的方法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1份,这样就得到了这3张纸板的1/4,也就是3个1/4,即3/4,最后让学生把3个1/4的纸板摆在第一次操作时得到的3/4的纸板上,进而让他们观察,比较,最后理解,归纳出3/4所表示的两个不同意义。
  再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准备12根小棒。先要求学生拿出这些小棒的1/2,数一数是几根。然后要求学生分别拿出这些小棒2/4、3/6、4/8、6/12,数一数是几根,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结果都是6根。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1/2、2/4、4/8、3/6、6/12”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教学预期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效果。
  
  三、注重个性差异,保护学习兴趣
  
  小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教师的热情鼓励是小学生不懈努力的最强大的动力。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决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同学,要注意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保护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设计基本题和聪明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作出相应的选择。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做一做聪明题,让他们向纵深发展。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只做基本题,还可以延时交,这样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只要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都应热情鼓励,使每一位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情,从而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总之,兴趣是第一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习内容和要求,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而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