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教育是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教育,更是语言艺术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只有把创新意识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可能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创新;民主氛围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多年来,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下面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的思维空间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氛围,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课堂上主人翁意识就强。如我在教学《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想象表演父母为木兰送别这一场面,为了克服学生胆怯心理,我首先主动承担了木兰这一角色,并且鼓励学生与老师主动配合,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放开手脚表演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继而我又让学生对老师的表演进行大胆评议。这种氛围缩短了师生距离,然后再让学生表演,学生兴趣浓厚,表现积极。
我们的生源较为复杂,他们的素质千差万别,作为教师万不能持有任何偏见,必须树立“每位学生都将成才”的信念。在课堂上,尽可能给每位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和享受成功欢乐的机会,并努力通过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认识发现其闪光处,以表扬为主,批评少而力求含蓄。在教学中,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不同的答案在表态时均注重方法与策略,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兴趣。对于差生,我总是以“看,某某同学,学习多主动”之类的话表示鼓励;对于性格内向胆子小的同学,我总是以“别怕!我们在听你慢慢地说呢”之类的话表示安慰;对于不完整的答案,我用“谁能继续补充”,暗示大家继续思考,以求得问题的完整性;对于错误的答案,我绝不“单刀直人”,而是以“请你坐下再想一想”,转而启发其他同学:“谁和他的想法不同?为什么?”来暗示他的错误,并努力通过后面同学对问题的看法帮助他了解错误的原因。正因为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师生之间有一种团结、协作、和谐的关系,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再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讲到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但每个星期天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翘首企盼于勒回家时的情景时,提出:“他们需要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合情合理的联想,纷纷抢答:菲利普需要一栋豪华别墅;两个姐姐需要漂亮的衣服和高贵的首饰;若瑟夫需要的是巧克力、麦当劳……活跃的课堂气氛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琴弦,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展。
三、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发动机。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
伴随着教改的轰轰春雷声,教学手段也愈加先进,教师授课从原来的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一块小黑板到现在的投影仪、录音机、电脑多媒体,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五彩缤纷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学生已经尝到了课件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创新意识的完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利用录像资料把这首词演绎成动人的画图,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暖冷相间,色彩富丽,线条繁复、纵横驰骋,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气象雄伟、意境恢宏的冰雪世界,再配以激情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于“江山如此多娇”的情境当中,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空间和想象空间。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选用了乐曲《江南春》来创设春天的意境。课堂上,同学们静静地倾听着。音乐悠扬,教室静谧,而同学们的思绪都似火山口下的岩浆,强烈地沸腾着,一曲刚完,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看到了一条小河,河边,柳条儿露出了嫩芽,河里,几只鸭子在游水。”有的说:“有一片茂盛的小树林,林中鸟儿在欢唱……”有的说:“似乎闻到了春泥的气息,看到大片生命力顽强的小草……”一首乐曲引发了学生无穷的遥想,通想中感悟到春天的脚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举办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人们强调的是在社会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交际中学语文,社会处处有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即是时下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有利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多年来,我常常在班级里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如以“怎样保护环境卫生”为主题,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然后在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目的是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进一步了解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认识事物、评判事物的能力。在班里创办学生文学社《跋涉者》,让学生自己在其中三五成群的写稿、组稿、排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时不时在班级里举行辩论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得到锻炼、提高。同时在班里以组为单位进行墙报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或演讲比赛等。此外,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查找门牌、标语、通知等公共文体上的错别字或病句,然后鼓励学生对其进行纠正。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活动使学生从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付之实践,不但提高了他们创新实践能力,而且使他们在学语文后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从内心深处更加去热爱语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德俊.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语文新课程标准[M].
[4]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