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小说教学的几点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光裕

  [摘要]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小说来源于生活,而它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概括。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占了很大比例。要理解小说的主题扣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的社会人生图景;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等。是初中小说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小说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 教学 三要素
  一、引导学生熟悉小说的三要素
  众所周知,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每学期问学生的这个问题都颇感意外。明明是在小说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都要强调的小说三要素,但学生过了这个单元后,或者再隔了一个学期,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把这个最基本的东西都忘掉了。
  明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所营造的环境是什么?而这些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情节又有哪些?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情节来反映人物所经历的故事?目的又何在?这样的几个环节性的问题下来之后。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样学生就清晰地明白了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又有赖于情节的推动与环境的渲染,其根本任务是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
  二、理清情节,抓住人物,拾级而上
  小说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感觉无从下手,学起来颇感吃力,往往是一篇小说学下来之后,有的同学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深入文本,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人物,拾级而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而加深对所学小说的理解。
  我在教《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的时候,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请同学朗读课文,理清情节,找出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物?问题比较设计力求浅显,让学生容易找到切入口,学生参与面广,师生互动效果较好。
  2.教师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情节,梳理得出“送糖――尝糖――埋糖――挖糖――融糖”,之后让学生自己列出小说的人物,并对这些人物做出简单的评价,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会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一节课下来,由于教学思路清晰,通过理清情节,循序渐进,执果索因,学生每一次深入文本的目的都在加深,深化阅读的同时,加强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同学们在几度回到文本的过程当中,感知了人物形象,了解了人物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明确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良好愿景。这篇文章的三维目标基本完成。
  三、采用探究法进行小说教学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见仁见智”,各有不同。如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理解等,往往会有争论。作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有创见的见解应大力表扬。
  我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针对这篇小说的内蕴非常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集中共同性的问题或创见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1.小说中的“两封信”有何作用?菲利普全家旅游巧遇于勒是不是“偶然”?
  2.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于勒叔叔,还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认为是谁?
  3.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4.吃牡蛎、付小费这两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怎么样的心理?
  以上的问题是通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归纳整理得出的。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切忌架空分析,在探究时一定不能离开语言,要注意引导,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
  1.父亲总是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2.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样通过集中比较,研读,感悟,品味,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心态的不同和变化,从而更好理解主题。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初级中学)
  编辑/张华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