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美容 徐振珍 明 月

  摘要:有关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始于1986年下丰年。25年来,学术期刊发表大学校园文化研究论文达27269余篇。其中,关于机制及其建构问题研究的论文1000余篇,而大学校园文化机制方面的研究未见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仅在少数校园文化研究著作中有所论及。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学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建设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与校园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相比,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方法和学科取向也尚显单一。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建构;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18-04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又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回顾和总结大学校园文化及其机制建构研究成果,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理论研究,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增强大学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大学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
  
  自1986年提出“校园文化”概念以来,大学校园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成为学界常说常新的论题,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问题也是一直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从1986年至今,出版的有关校园文化方面的图书约398本。通过分析这些图书,笔者发现,其中属于学术性、研究性的著作约有80余本,有15本为2000年以前出版的著作。进入新世纪后,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新著不断,其中大学校园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杨新起主编。2001年)、《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张德、吴剑平主编,2001年)、《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刘德宇著,2004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宋德新著,2006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邓和秋著,2008年)、《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蔡劲松等著,2009年)、《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敬菊华等著,2009年)、《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张静主编,2010年)等。2000年之前出版的著作基本上未涉及校园文化机制问题,2001年以来约有14本著作论及到大学校园文化机制与机制建设问题。
  为了全面掌握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的总体状况,笔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专门的检索方案与检索策略对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我们运用中国知网(http://省略ki.net/)“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和“社会科学Ⅱ辑”数据,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校园文化”、“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高校)校园文化机制”、“大学(高校)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大学(高校)校园文化保障机制”等研究主题进行了多次检索。
  检索结果表明,从《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第10期发表沈辉的《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一文后,校园文化逐渐成为青年研究、高等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论文达3074篇,其中涉及大学校园文化的1186篇,占38.6%。进入新世纪,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论文发表总数达13000余篇,较前14年增长了10倍以上。1991年,“机制”概念被引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领域,20年来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76篇,其中2000-2010年期间发表1050篇,2009-2010年间更是多达293篇。就其内容分析,主要集中在“建设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及其建设方面。
  
  二、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主要成果
  
  1991年以来,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成果,涉及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的理论(如概念与内涵、作用与功能、意义与价值)、建构(建设)以及生存机制、内在机制、育人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其中尤以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建设机制、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最为集中,成果最为丰富。
  
  1.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所谓运行机制,是指复杂组织系统存在、运行、发展所依赖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它反映该系统存在、运行、发展的规律,是该系统内在结构得以完善、外化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大学校园文化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是指根据大学校园文化运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构建起大学校园文化发生、发展的启动、传播、调控系统,使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更加协调有效,从而实现其化人育人目的。
  校园文化运行的动力来自哪里?有学者提出,“青年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是校园文化在当代中国高校中生存的动力机制。学校应确立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青年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和社会参与方式能够在积极地培养和引导中逐渐得到完善,从而产生切入社会正常发展轨迹的参与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只强调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推动作用不同,有学者提出“领导班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师;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功能”。突出了高校校园文化主体与动力来源的多样性特征。实际上,“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是由某种单一性动力简单构成,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校园文化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学校内部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所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动力系统”。大学校园文化的动力机制既以校内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以及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基础,也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传播、协调控制,均以“育人”为最基本的目标指向。有人认为,校园文化的内在生存、有效传播“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同化)、文化互动、文化生产、对外辐射等四个环节。而这四个环节的运转,又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开放性的运转机制,发挥着校园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规律,教育培育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要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
  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性因素,加强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建设应“建立学校整体发展动态协调机制,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际关系协调机制,形成

相互尊重、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建立开发多维教育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发挥作用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局面”。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与大学校园文化运行的组织构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工作方式及工作规范有关,因此提出应从“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建立;校园文化运行组织机构的职责;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制度的建立;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协调和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完善”五个方面来建构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大学校园文化运行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前者指大学校园文化生成、发展的内在变化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后者则是校园人基于对校园文化运行规律的认识而主动参与其间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过程,是大学组织者、管理者以及校园文化工作者自身文化自觉与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建构,实质是对大学校园文化主体力量、文化资源、投入条件及其组织管理方式、工作与活动流程的不断优化与科学再造,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健康、有序运行,确保高等学校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的实现。
  第一,加强领导,全员共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导和督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单位,领导、教师、学生要积极参与,全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领导,构建整体体系,大学文化规划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升华内层文化,优化中层文化,美化表层文化,从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统筹构建大学文化体系。”毫无疑问,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健全优化师生员工全员参与的机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等,必须具有系统整体观,建立重点明确突出、整体协调并进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具体来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建立文化方向性确保机制,其着眼点和立足点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同时应形成不断积淀大学精神的长效机制,弘扬大学精神,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与发展;还应积极创建以人文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学校环境,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设施和条件”。有学者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传播体系、评估体系几个方面具体阐释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机制,指出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时提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主体,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并且应与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际、与学校总的建设相适应。提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引导需求为主、满足需求为辅,繁荣文化活动与克服反文化现象并举,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规定。提出要以评估特点和评估心理分析为基础,建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评估机制,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营造氛围,环境育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系统构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实际,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形成环境育人的有效机制。“一方面,高校要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环境、校园校貌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校训、校徽、校歌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制定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校园规划应努力做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校园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的设计、公共场所的规划布置,以及校园音乐的选择、校园楼字、道路、景点的命名均应体现学校的特色,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实际操作中,大学文化建设除了要创设‘绿化、美化、人性化’的大学教育环境外,更要深层次地推进教育管理亲情化、教育形式交互化、教育方式人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营造教育的绿色空间和健康的生态空间,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和兼容并包、独立开放的思想,促进大学教育创新性、发展性的提升。”
  
  3.大学校园文化保障机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要能顺利、高效地实现,必须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保障机制,获得政策、物质和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持。大学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应该包括“物质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心理保障机制”等方面。
  有研究者提出,“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喜人局面”。还有研究者更加明确地指出,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高校要从学校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是应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应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三是需加大经费投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支持和保证,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学者则从大学管理、教学、科研与后勤服务整体协调运行的角度,强调“强化管理,推进制度文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坚持人本思想和教育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使广大师生在参与学校制度制订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制度并内化为遵守制度的意识”。还应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学校人、财、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效率,正确处理伙食、财务、卫生、基建和后勤服务等服务保障关系。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保障机制,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
  为保障大学校园文化有效运行,有学者提出要建设好三个机制,“一是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正常秩序。二是采取激励机制,要调动各职能

部门、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不同层面的、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简要评述
  
  从理论研究方面看,“机制”一词被引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领域,使得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呈现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大学校园文化研究相对繁荣的局面相比,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方面还有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1.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相对薄弱
  从本文第一部分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相对于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相关方面的研究,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方面的研究(包括论文和著作)还是比较薄弱,即使不论其研究质量,其成果数量在整个校园文化的研究中也只占了很少的比例,今后还应重点加强。
  
  2.对“机制”这一研究范式的运用不够自觉
  大学校园文化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自身的办学定位、整体面貌、社会形象和未来发展走向。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建立健全有效的校园文化机制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纳入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之中。但检视有关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有的停留在一些空泛、笼统的议论之上,有的则陷于过分实际与微观,显然难以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这一现实状况及其对校园文化理论建设的迫切需求相适应。在大学校园文化理论建设中,应提高研究者运用“机制”概念、范畴来进行分析、研究问题的自觉性,克服校园文化研究脱离大学建设实际和系统性思维资源匮乏的研究缺陷。
  
  3.研究方法和学科取向尚显单一
  学术界有关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方面的研究大多是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而涉及到实证研究(在个别著作和文章中出现过个案研究,但所占比例很少)、比较研究的方法则相对少见。有关学科取向方面,大部分著作和论文都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建设的具体路径,而结合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研究的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视域的单一化、研究成果的浅表化。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问题对校园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今后的研究,一方面应转变思维方式,自觉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性、超前性思维方式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进而对大学校园文化机制问题作出更富学理性的阐释,提出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可操作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另一方面,则应突破理论层面探讨问题的局限,加强对大学校园文化实践经验的研究,加强中外比较和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比较研究,拓宽研究思路,拓展研究领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