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丽焰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体现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趋势,这个重任历史性地落在高职教师的身上。只有加强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才能使高职教师立志献身高职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德建设
一、高职教师师德的含义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它由三个子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组合而成。三者的有机组合就产生了教师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即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主要包括:
1.具有远大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和勇于坚持真理的价值观和精神品格。
2.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特殊要点:价值观引领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与高等职业技术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高职教师的自我肯定和立志献身精神。
3.高职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爱心使高职教师热爱高职学生,热爱所从事的专业和教学工作;使高职教师乐意做出奉献;使高职教师踏踏实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使高职教师为高职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们的一切;使高职教师在工作中,始终热情洋溢、细致入微。责任心促使高职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促使高职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促使高职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高职教师师德的理念
理念1:很多高职学生入学时并没有完成初、中等教育时期应该完成的人文学科学业,各种素质亟待补充。因此,高职教师还要兼任中小学教师,负担重并痛苦着。
理念2: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和高职教师师德建设价值。这一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容易被忽视。其原因与认识上的不到位及外在价值的不断扩张密切相关。内在价值始终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的不平衡。
理念3: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在功利性价值。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高职教师作为专业师资队伍,首先要满足高职学生学知识、长技能的基本需要,天然负有给予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职能,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高职教育价值加大了对高职教师素质及师德的要求力度。
三、高职教师师德建设的建议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高职教师是否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没有职业的追求很重要。以前许多优秀高校教师追求的是事业,现在不少高职教师追求的是谋生,高职院校更多地靠外在考核、评职称、奖金等来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而不是源于教师自身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热爱。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有的学生希望考上本科院校,但因高考发挥不理想无奈屈尊低就;有的学生不想入学,但迫于复读的经济压力或风险才勉强就读;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长期处于习惯性无助心态,对学习活动不敢尝试或持厌恶、排斥态度。种种原因使学生在学习上容易表现出松懒浮躁,缺乏执著投入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担当起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疲沓的心理得以重整、丧失的志气得以重扬、丢弃的理想得以重拾的重任。
为此,高职教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把握好高职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既要有研究型的科学人才,也要有应用型的工程人才,还要有更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于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真正好的高职教师一定是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师德高尚的教师。西方教育者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虽然强调教师对教学和学生应当具有责任心,但并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全面负责。在他们看来,教学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使学生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过程。
2.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圣地,是高职教师体现自己人生价值、实现个人事业目标的舞台。对高职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理解与支持高职教师的劳动,所以学校应该为高职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空间。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当好称职的教师,这样才能了解高职教师、体贴教师、爱护教师、帮助教师。其次,高职院校的一切行政、后勤机构的工作都应该配合教学开展,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不可凌驾于教学之上或游弋于教学之外。
3.高职师德建设的成功,要求社会从法律上确保高职教师公正的社会地位。这样,尊师的行为才不致沦为“潮流”,才能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历史、对文明、对未来、对全人类负责的精神。
4.加强师范生免费政策与提高教师待遇和发展机会的连贯性,真正使高职教师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参考文献:
[1]王乐夫等.广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发展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
[2]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年.
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