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性活动设计的实际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 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新型的学习方式:讲究小组合作的激情,体验学习的乐趣,自主探索的智慧,数学文化的熏陶等。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课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实质上在教师的“独权控制”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一、合作不等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许多教师自然地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是也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好合作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给足学生在探讨时可能需要的时间,不可过多,不可过少,过多浪费时间,少了则是一种表象,流于形式。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组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跳出教案的框框,切记不要担心这节课教学任务完不成,影响进度教学计划而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操作不等于经历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而操作又是经历的主要手段,是经历的本质和内涵。
  热闹的气氛果真达到了教学目标了吗?游戏的公平性是让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法则来判断游戏是否公平,而不是能过游戏的结果来猜测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在重复10次的试验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但摸到黄球多的可能性也有。试想一下,如果结果是黄球多,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呢?面对与学生猜想不一致的实情,教师又该如何解释呢?学生操作了,经历的却是有背数学规律的歧路。课堂中的真正的操作是一种经历。
  三、课堂探究是一门艺术
  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是数学教育面临的关键。
  在引领学生探究角的特征时,有位老师把目光停留在了一个角上,通过让学生慢慢地、细心地、一遍又一遍地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来感知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而这样一个精细的摸角的过程,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明显能感知到的是角的顶点尖尖的、刺刺的,而对角的两条边的描述却是平平的、滑滑的、很光滑的、像刀一样。其实,学生摸的三角板本身就是一个立体图形,学生所谓的摸两条边其实摸的是两个面,学生所表达的触摸到的真实感受,显然不是教师所预设的,面对教师一遍遍地提问,学生的思维迷茫了。最终只能是无奈地接受了教师所给予的观点:角的两条边直直的。
  可见,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时,应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探究载体,通过载体帮助学生寻求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域,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尝到成功的喜悦。
  应该说,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学习的方式是毋庸置疑的,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探究,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深刻的体验。然而对探究学习的片面理解而形成的各种误区真实地摆在我们的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的探究更恰当、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刻,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四、数学是一种文化
  《通俗数学名著译丛》的主要策划者、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叶中豪先生则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就是要被继承的东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等等。可见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很多事例反映了数学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文化底蕴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有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不仅增进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更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是一种神化的科学。当数学沿着历史的台阶走下神坛时,也揭开了数学文化神秘的面纱。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础上,追求有效益,这种追求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总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意外”。布卢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在教学法时,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要能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挖掘,这样的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课才能构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获得预料不到的效果,才能真正形成焕发生命灵魂和魅力的创造过程。
  作者单位:溧阳市文化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