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教学中,创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和谐“教”与“学”的关系。“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教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的纯粹知识性灌输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贯彻“知行合一”的思想,就是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味”,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主体性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即创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需要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思想,就是要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遵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既要看到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是教育的客体,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看到学生又是自我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师生角色功能的互换上,即教师从知识经验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经验的促进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知识的主动探求和自主地学习。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应体现为民主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
2“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构建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主体性的教育思想,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主”原则。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他具有调控性、启发性、指导性、多样性和教育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灵活性和实践性。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经历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三个过程”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的统一和发展。
2.1积极引导,激发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讲述知识,教师要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指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教师的任务一是“引而不发”;二是“开路搭桥”。教师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创新的设计,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对未知知识探个究竟,从而引发学生自学的内部动力,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合,使知识“深入浅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学生常常把球误认为圆,他们把皮球、元宵与硬币、井口等混为一谈,当然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如果事先准备好一个乒乓球,当学生的误解出现之后,把它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说明圆是一种平面图形,而球则是一种“体”。为什么有的同学把球误认为圆呢?学生思索着……这时我当作学生的面把乒乓球沿着接缝处分开,请大家观察乒乓球的横截面。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了:“球体的截面是圆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不仅知道自己错了,而且知道为什么错了。
2.2学思结合,启发创新。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联想与归纳、类比一样,也是探索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更主要的是推测两类事物或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产生问题、引出思考,是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认知的迁移,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2.3有效组织,指导实践。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知行合一”就是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把生活和数学相联系。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践的情境。①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毛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怎样找钱?这样对学生学习人民币的面值,角币和元币之间的进率等问题非常有帮助,也可以在课下组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
3“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单以学生测试的“分数”或是计算能力作为衡量的标准,还应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等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是获得知识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加以评价,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让他们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未来的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要花时间去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预测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努力研究和运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真正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