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平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直接的内驱力。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的兴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直观形象引起的感性认知兴趣;另一种是由事物之间的联系引起的理性认知兴趣。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用生动有趣、清晰鲜明的形象引起学生感知教材的兴趣。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面积的割补平移关系,直观易懂;学习《圆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半圆可以分割为无限多个三角形,且分割得越小,三角形越规则,因而逐步推导出圆的面积的求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一,如果没有多媒体演示,就会有学生对“无限多”的理解存在困难,从而对从三角形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产生不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出一个包含所学知识的生活中的奇特现象,摆出对立观点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如《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知识点并无多少趣味可言,如何才能使平淡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就能马上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信不信?”这时学生当然不相信,教师就这样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由学生出数,教师很快说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更加好奇老师是怎么知道的,便也想学会老师的方法,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转入教学内容了。
  2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教学,必定是最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的教学,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如果情境创设得不好,教学活动将难以展开,使得预定的教学行为无法完成。但也并不是说创设的情境只要源于生活就可以了。如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虽然来源于生活中,但缺少“数学味”,这是不恰当的。以《循环小数》为例,有一位教师引用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道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个大家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虽然用到了循环,但它与数学毫不相干。因此,我认为这一情境的创设是不恰当的。如果采用“三个人分两块同样大的月饼,如何分?”的例子,就很容易地引入了循环小数的问题。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获得良好的数学品质。有的教师选择了与儿童世界无关的情境,自然也就无法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因此,在情境的选择上既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又要注意体现出数学味。
  3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也是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机会的途径。当前许多数学课上,还是教师讲的太多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机会太少,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长期如此甚至会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愿望,只是依靠教师讲解。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参与,而应营造某种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许多优秀的教师就提出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说”、“多说”。让学生先说话既可以使教师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来“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建构。学生此时的说话也许是很不准确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但只要“说”就是一种参与,就是一种思考,就是一种积极求知的状态。小学生有自己的发现,他能把自己发现的说出来,实际上就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一些知识、规律由教师讲,也可以得到学生们的共识,但这样做却是剥夺了孩子们观察思考的权利,抢夺了孩子们亲自参与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时间。例如,学习《年、月、日》的课上,教师发给学生们每人一张不同年份的年历卡让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说“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 、9、11月都是30天,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有的说“哪些月的天数是相同的,哪些月的天数是不同的,哪个月是特殊的,特殊的这个月情况又如何”等等,总之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将教师要讲的内容说出来了,这时教师就没有必要再一条一条地讲给学生听了。这样学生可以无拘元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
  4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学生能否有课堂学习的积极动机和参与机会,除了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还要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样的课堂参与机会。例如,在学《直角三角形》时,教师首先提问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可由水平较差的学生来找,每人说一个,最后由一个同学或教师自己来总结;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下面可以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可由水平中等的学生来回答,说不全或不够准确,教师可请其他同学补充或进行纠正;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和基本性质后,就可以运用这些性质解题了,这涉及到对基本概念的灵活运用,可由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可以看出,从找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到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再到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是一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以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基础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三个问题,并且采取中差生优先发育的方法,那么,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学过程,都有事可做,都会有所得。
  总之,只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鼓励存同求异,我们就会和学生一起体验主动参与教学的快乐与兴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