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撞击火花 探究感悟真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顺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实践中,使我体会到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不仅会改变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训练语感,加强情感体验,革新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方式。笔者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效果显著。
1.自主探究发现,产生独到感悟。
(1)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身要求,才能逐渐地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究知识,在不断地探究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性学习,学生要经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阅读、批注、思考、讨论、整理、记忆等,这就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更宽裕的学习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否则,学生往往思考不充分,造成表达不清楚,理解不到位,人云亦云,雾里看花。
(2)触发情思,产生独到感悟。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教师要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品位。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从课文中找到触发点,来触发学生的情思,从而使学生获得这种感受。所谓触发点,就是文章作者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点,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学生与文章思想的共鸣点。只有找到触发点,触发了学生的情思,学生的思想、情感就会喷涌而出。如学生对《滥竽充数》寓意有独到的感悟:有的认为这则寓言还讽刺齐宣王爱慕虚荣、讲排场、不识人才;有的认为是讽刺了其他吹竽人的明哲保身;还有的认为是写出了南郭先生的聪明才智,知己知彼……
2.提供信息援助,关注情感体验。
(1)开辟思维角度,提供信息援助。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评、玩味课文语言时,给予学生信息援助,开辟思维角度,创造探究空间,使学生的情感、思想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碰撞。这样既能遵循文本,又能进入“超文本”的创造性的境界,真正把书“读活”。由于开辟了思维角度,给予了信息援助,学生的思维空间便拓展了,更为解读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相关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使课文语言在学生的心中有了坚实的落脚点和宽厚的同构面。为此,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
(2)激发探究兴趣,关注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不是纯客观的、推理性的,而是体验性的,语文课的思维活动也不是单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活动,而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的探究性学习时始终注重探究乐趣和情感体验。在执教《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时,学生探究的是:“杨科死时杨科的母亲在哪里?”我根据学生的研究目标和情趣分成了红黄蓝三个小队,在合作探究后汇报成果,解答其它队的提问。在汇报交流时,引起了学生许多推测:①母亲不忍见孩子悲惨模样;②母亲躲着哭;③母亲哭晕了;④母亲自杀了;⑤母亲去求医问药;⑥母亲去求上帝;⑦母亲在哀求仆人,让杨科再看一眼小提琴;⑧母亲在申辩杨科不是小偷;⑨母亲还在地主威逼下干活;⑩母亲带领穷人向地主讨回公道……我不但让学生谈独特的感受,还要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体验读出来。这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关注,激发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立探究重点,正确表述内容。
(1)确立探究重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动作,关键是择定探究重点,即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的探究目标。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课文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值得学生去挖掘;二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有能力探究;三是容易获得探究信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抓不住重点,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核心问题进行探究,一般性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解决,关键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如学习《赤壁之战》时,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然后引出杜牧的一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问学生:“杜牧认为如果没有东风,曹操就会胜,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论据来说明你的观点。”学生们立即组成合作式学习小组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十分钟后,学生中出现了三种观点,即:认为作者说得对,认为作者说得不对,认为作者说得不全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辩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结果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正确表述问题。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根据课文的情趣特点,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等发生矛盾,从而产生困惑,引起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最重要的应当是让学生自行梳理问题,做到提出的问题表达清楚、完整、准确,而且有价值。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思维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与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在教《将相和》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上课伊始找到的探究点(将相“不和”的原因):“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过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去!”提问题时,就出现了下面几种错误的表述方式:1.蔺相如该不该升官?2.蔺相如的官该不该在廉颇之上?3.蔺相如该不该爬到廉颇的头上?老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这几个问题在表述上的错误:1.“立功”升官是必然的,若官位比廉颇低,也不会让廉颇心理不平衡;2.“官”只有大小,而官位才分上下;3.上述的第三个问题出自廉颇之口,是一种对蔺相如不服气、瞧不起的语气,我们却不能这么说。通过讨论,学生再表述时,语言就准确了。如:1.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升得这么快?2.蔺相如的官位(职)该不该在廉颇之上?3.蔺相如的官该不该比廉颇的官大?4.蔺相如真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能正确表述问题,老师必须有敏锐的判断能力。一旦发现学生表述错误时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纠正。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不仅敢于提问,而且能正确表述。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撞击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切入口,感悟真谛的我们预期的目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落脚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251.htm